作为全球公认的一个朝阳行业,2003年全球花卉产业总产值达1018.4亿美元,并保持着6%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花卉生产也由以前主要集中于欧、美、日等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亚洲、非洲、南美洲许多国家凭着其优越的气候条件,低廉的地租和劳动力成本,又受到一定产业政策扶持的地区,花卉生产面积迅速扩大。亚洲的中国、韩国、以色列、泰国,南美洲的哥伦比亚,非洲的肯尼亚和澳洲的澳大利亚等国家依靠适宜的气候条件、外资和技术的大量输入以及廉价的土地和劳力优势,已成为世界花卉的重要生产基地,生产和出口贸易增长均十分迅速。亚洲特别是中国,其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己被世界花卉生产先进生产国所关注。因此,就闽台而言,共谋拓展花卉产业,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福建与台湾两省同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两地既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但又有许多差异可以互补。一方面,闽台同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水源丰富,生态环境的相似,均是个天然“大温室”。两地又同为多山省份,具有多种垂直气候变化类型,适宜各种花木的繁育生长,天时地利均有利于花卉业的发展。两地还都拥有十分丰富的花木资源。据调查统计,福建现有各类观赏植物7000多种(变种、亚种),其中仅野生观赏花卉就有450多个种;而台湾则拥有5000多种原生植物,其中不少具有观赏价值,如驰名世界的一叶兰、蝴蝶兰、山苏花等都己经得到很好的开发应用。此外,闽台两地均有非常悠久的花卉史和数百年频繁的海外交流史,分别引进并培育出了大量的名花异卉,形成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花卉产品。如今,福建的水仙花、人参榕、台湾的蝴蝶兰、马拉巴栗均已成为各自产业的代名词,产品畅销海内外。另一方面,福建较台湾有着更为丰富的土地与劳力资源,经营成本较低,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但长期以来资金投入不足,信息交流不畅,适应不了现代花卉产业发展的需要。而台湾民间资金雄厚,花卉生产技术与经营理念均较为先进,且有数十个专业资讯站致力于收集、分析与发布产销信息,帮助花卉企业拓展岛外市场,并取得巨大的成功;但土地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高又制约了花卉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双方互补性极强,共谋开拓花卉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共同拓展花卉市场前景广阔。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两岸均己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给花卉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国内市场更加开放,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的严峻挑战。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已成为摆在闽台两地花卉界面前,值得共同探讨的新课题。
(一)发挥台商投资区优势和功能,提高台资花卉企业的“集聚”效应. 20多年来,福建已先后建立了多类型、多层次的台商投资区、对台合作开发区、实验区和各类园区,尤其是海峡两岸(漳州)农业合作实验区,吸引了大量的台湾花卉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对台合作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海峡两岸(漳州)农业合作实验区是国家农业部、外经贸部和国台办于1997年批准创办的,重点建设高优农业示范区、海珍品水产养殖示范区、花果茶示范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区4个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农产品营销中心。其中以海峡两岸花卉博览园为中心的33公里闽南花卉走廊,已成为闽台农业科技合作的典型,现有台资花卉生产和加工企业近30家,占全市已批办台资花卉项目近一半,区内设有组培中心、科技培训中心、农业科技研究开发中心、福建农大博士后工作站,以及350多亩温室、大棚,2000亩节水灌溉示范片,50亩无土栽培试验基地等科研培训设施,初步形成以花博园为中心的花卉科技集群基地,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如今,经国务院批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已扩大到福建全省,急需扩大台商投资区优势,完善台商投资的各项功能,鼓励在闽台商花卉企业“增资扩产”的同时,吸引更多的台商投资福建花卉业,并增强台资内部企业之间的协作,提高台资花卉企业的“集聚”效应,才能尽快形成自身产业链和特色鲜明的台资花卉产业群,把闽台花卉合作推向新高潮。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5-7 22:14 , Processed in 0.06298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