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芍药锈病

2009-2-21 17:04| 发布者: 美好时光| 查看: 163| 评论: 0|原作者: 佚名|来自: 本站原创

【症状识别】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黄绿色斑块,边缘不明显;直径为4-12mm。叶片背面相应部位产生黄褐色夏孢子堆,后期在灰褐色病斑中长出褐色柱状毛发物,长约2mm,即为病菌冬孢子堆。严重发病时,造成叶片早期大量枯死。

【病原】 Cronartium flaccidum (Alb.et Schw.) Wint.属担子菌亚门、柱锈菌属真菌。该菌为转主寄生菌,其转主为樟子松、油松、赤松等到二针一束的松类植物,性孢子和锈孢子产生于黑松、红松、云南松、马尾松上。夏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无色或淡黄色,18~44umX14~20um。冬孢子椭圆形,黄色,20~60umX10~17um。冬孢子堆生于叶背的灰褐色斑点上,圆柱形,长1.0mm~1.5mm,直径50~120um,红褐色。

【发病规律】 该病菌是一种转主寄生菌,以菌丝体在松属植物上越冬。在4~6月间,松树上越冬的菌丝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借风力传播到芍药叶片上,萌发侵入后在叶背产生黄褐色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可多次重复产生,再次侵染芍药叶片引致发病流行。后期病斑上产生冬孢子堆,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孢子,随风传播到松树上,侵染松树枝干引致肿瘤,并以菌丝体在松树病部越冬。温暖多风雨天气以及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块发病重。秋季随气流传播,侵入松针后该病向枝干皮部蔓延,并在其上越冬。

【流行特点】春末初夏气温高,湿度较大时,有利病菌锈孢子和夏孢子孙的产生与成熟。芍药圃地若与松树栽植距离较近,易发生该病或使病害加重。

【防治措施】
1.严格实行检疫,禁止病区花苗调往无病区。
2.芍药种植田不宜设在松林附近,在芍药花圃发现该病后,应砍除附近散生的患病松树。以切断病害的侵染循环,这是防病的关键措施。在圃地应彻底清除病叶或病株残体,集中烧毁,减少浸染来源。
3.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降低田间湿度,减轻发病。
4.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在5月上、中旬发病之初,选用15%粉锈宁800~1000倍液喷雾,或喷洒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进行防治,或62.25%仙生600~800倍液,或20%萎锈灵400~500倍液,或波美0.3度石硫合剂。或97%敌锈钠400倍液。病害严重时还可以25%粉锈宁乳剂1000~1500倍液与敌锈钠交替使用,能明显提高防治效果。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5-1 09:36 , Processed in 0.07081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