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全国各地都有发生。 【症状】病菌侵入桧柏后,当年只在叶腋或小枝上产生淡黄色斑点,稍肿大。第二年2、3月间产生咖啡色米粒状物,即冬孢子角贴梗海棠等寄主的叶片、叶柄嫩枝上昀可受害。在贴梗海棠上,4月上、中旬到5月上旬,开始时在叶片正面产生橙黄色有光泽的圆形小斑,数个至数十个;扩大后,病斑中部橙黄色,边缘稍淡,以后变为黄绿晕圈;病斑正面生有针头大小橙黄色小粒点,为病菌的性孢子器,小粒点逐渐变黑,病斑组织逐渐变厚,叶正面凹陷,向叶背隆起,背面隆起处长出灰白色、数十条毛状物,为病菌的锈子器,8、9月产生黄褐色粉末状物即病菌的锈孢子。最后病斑变黑枯死,严重时全叶发黄,叶片畸形,凹凸不平,提早落叶。病害还出现在叶柄、嫩枝上。在桧柏小枝和针叶上出现大小不一的瘤状物,为病菌的冬孢子角,引起小枝和针叶生长衰弱,瘤状物遇雨吸水膨大变成黄色胶状物,上面覆盖一层很薄的黄色粉末,为病菌的担孢子。 【病原】 病菌为真菌,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haraeanum)。担子菌纲、锈菌目。冬镊子发生于桧柏上。性孢子、锈孢子着生在贴梗海棠上。 菌丝在桧柏等小枝上越冬。菌丝可多年生。冬孢子角在2月下旬至3月下旬陆续出现和成熟。3月下旬,冬孢子角遇雨水即膨大成胶质黄花状。冬孢子萌发产生大量孢子,即黄粉状物。冬孢子从萌发,产生小孢子,到小孢子萌芽侵入贴梗海棠,只要1天。小孢子从发芽到侵入只需几小时。侵入后经过7-12天出现症状,产生性孢子器和性孢子。受精后再经过20-30天形成锈腔。锈子腔形成后10天左右,开始释放锈孢子。8、9月份,锈孢子传播到松柏上侵入新梢。小孢子萌发的适宜湿度为15-23摄氏度,锈孢子萌发的适宜湿度为27摄。全年只发生一次,没有再次侵染,但小孢子和锈孢子侵染期相当长,对贴梗海棠和桧柏等危害常较重。 【发病规律】病菌还危害木瓜、木瓜海棠、棠梨、梨等多种植物,贴梗海棠锈病的病原菌是一种转主寄生菌,另一寄主有桧柏、龙柏等多种柏科植物;病菌在龙柏、桧柏上越冬,第2年春天由风传播到贴梗海棠幼枝上,从表皮直接侵入组织内,上海在3月中旬出现担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为害,潜育期6-13天,3月底至4月上旬为担孢子产生高峰,传到贴梗海棠等植物上危害,无夏孢子世代,只侵染一次,贴梗海棠在4月中旬出现病斑,5月份在病叶背面病斑处长出成熟的灰黄色毛状物。凡2月至3月上旬温度偏高,3月雨水偏多的年份病重,附近种有桧柏、龙柏等植物发病严重。展叶20天以内的幼叶易感病;展叶25天以上的叶片一般多不再受侵染。8~9月病菌又随风传播侵染龙柏、桧伯。 【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附近不种植桧柏、龙柏。如果已经栽到一起或相距很近,应于春雨前及时剪除桧柏、龙柏上的病重枝,用波美2~3度石硫合剂喷洒龙柏、桧柏等,以减少初次侵染源。 (2)药剂防治:在贴梗海棠及其他受害植物的展叶期喷施20%粉锈宁4 000倍液1~2次。或在花前和花谢后各喷洒1次20%粉锈宁乳油40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以防止锈病的发生发生严重,可隔两星期后再喷第3次。在贴梗海棠的发病期,喷施20%萎锈灵乳油4007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12:200的波尔多液,15天左右喷1次。 4、在冬孢子角将要膨大前,喷0.3%五氯硝酚钠稀释液,加石硫合剂配成波美1度的混合液,或波美2度石硫合剂,或1:1:160波尔多液,每隔2周喷1次,共喷2-3次。 对感病严重的植株,可用20%的粉锈宁1400倍液或用65%代森锰锌1600倍液进行叶面喷洒,控制病害发生。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5-1 00:07 , Processed in 0.07425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