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鸢尾褐斑病

2009-2-21 17:05| 发布者: 美好时光| 查看: 148| 评论: 0|原作者: 佚名|来自: 本站原创

  【别名】眼斑病。

  【分布】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吉林、辽宁、北京等地。

  【症状】发生于叶片上,有时也可侵染茎和花芽。开始时为小而圆形的褐色斑点,不久病斑扩大,卵形到椭圆形,边缘暗褐色,近中央淡黄色,最后变灰白色,周围有水渍状晕纹,病斑直径2~8毫米,病斑正反两面着生灰黑色的霉状物。病斑可以相互愈合成片,有时一半叶面枯死,也可使部分叶组织或全叶枯死。因为叶片提前枯死,削弱了根状茎或球茎的生长,连续严重侵染时,可在几年后使整株鸢尾死亡。 

  【病原】  病原为真菌,细丽疣蠕孢(Heterosporiumgracila),也称鸢尾褐斑疣蠕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榄褐色,大小18—57×8—14(μm)。分生孢子榄褐色,圆筒形,具1—8个隔膜,大小40一60×l5—21(μm)。有性态为鸢尾褐斑亚双孢腔菌(Didymellinamacrospora)。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都是榄褐色,分生孢子圆筒形,隔膜1~8个,表面有细刺。 
  【发病规律】病菌以子囊壳在土中、以菌丝在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中越冬;过湿、过密、连作都会加重发病,雨水飞溅使近地面茎杆沾上土粒,容易感病,钙和磷肥不足时易促使病害发生。病菌能危害多种鸢尾。

  【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加强管理。秋冬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侵染来源,发病严重的地区应实行多年轮作。注意通风透光、施用腐熟的有机肥。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肥和钙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2)药剂防治:新叶展开时用0.5%波尔多液加粘着剂,10~15天喷1次,或用70%甲基托布津l 000倍液喷施,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700倍液。

  (3)发病初期喷洒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适时喷洒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800倍液,10-15天喷药1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5-1 10:50 , Processed in 0.06640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