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滨江区浦沿街道新生村苗木营销合作社,在经历了4个多月的筹建后,终于正式成立了。“我们原来都是‘单干’的,自家顾自家,掌握的信息不是很全面,有时在外租地还会引发一些合同纠纷,做起生意很累。合作社的成立,为我们发展苗木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有利于了解行业的情况,加快苗木产业的发展。”新生村的一位苗农这样告诉记者。
新生村村民种植苗木已有很长的历史。据介绍,1958年,新生村还隶属于萧山,在萧山农业局的扶持下,新生苗圃起步了。随着改革开放,土地承包到户,新生苗圃事业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新生村7800多村民里,苗农的比例很高,“80%的家庭有苗!”村民收入年年增长,95%以上苗农年收入达万元以上,种植大户年收入已达几十万元。
在外发展要用集体的力量 新生村苗农老虞这几个月来就一直烦心得很。2003年,他在外租了70多亩的一个地块,合同期为十年。三年来投入了150万元左右,苗木种植刚成形,却突然被通知地块要被征用作为当地街道的工业园区了,并被要求无偿搬迁!这不等于挖了老虞的“心头肉”!老虞当然不肯。几个月来,老虞一直为此事在奔波。 “个人到外地租地的风险太大。如果由集体出面,并运用集体的智慧与力量,签订租地协议后再分配给苗农,相信规避风险的可能性就要大得多。”
与“邻居”萧山错位经营 看到“邻居”———萧山苗木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新生苗木能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呢?新成立的合作社认为,跟“邻居”至少得“大同小异”,才能在错位经营中求发展。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5-2 10:45 , Processed in 0.06476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