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的花卉产业从小到大,直到今天的江北第一,不仅富裕了成千上万的农民,更培育出了一大批农民科学家,引领了花卉产业发展的新潮流。现在,就让我们随便走进几个花农科学家,看看他们背后的故事。 七旬老汉育出并蒂莲 并蒂莲是一种双萼并蒂的荷花,属植物中难得一见的“双胞胎”,目前世界上还不能人工培植,在自然界盛开的几率只有十几万分之一,但青州市一个七旬老汉却将它成功培育了出来。 这个人就是黄楼镇潘村69岁的刘培孔。老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花农,开始碗莲新品种培育时已是61岁。1998年的一天,一直靠养荷花、卖荷花养家的刘培孔在集市上遇到了80高龄的碗莲专家马骧。交谈中,马骧被他痴迷于碗莲培育的劲头打动,将自己全部的碗莲品种和技术传授给了他。从此,他开始学着农业技术员给小麦受粉的技术,在10多个碗莲品种中进行交叉授粉,培育新品种。经过一次次重复性的尝试和努力,他终于相继培育成功了粉青红、唐碗、状元红等新品种,并在2003年完成了师傅的遗愿,培育出了第一盆并蒂莲,04、05年又各育出了两盆,创造了碗莲培育的新神话。现在,他的太阳红世界碗莲基地里已经育出了10多个碗莲新品种,使自己的品种达到了30多个。虽然并蒂莲培育成功的概率极低,但却一点也没磨掉老刘坚韧的钻劲。现在,他正尝试着将并蒂莲培育成一个碗莲新品系,弥补并蒂莲靠碰运气培育的不足。 花农带起研究生 李洪亮,一个小学都没毕业的农民,但却有着两个与他身份极不相称的称号:山东仙客来研究所所长和研究生导师。这些都来自于他高超的花卉栽培技术。 1990年,青州人还从辽宁丹东买来杜鹃花小苗,养大后再卖。当时,杜鹃小叶病一直困绕着花农,丹东人也一直认为这是病害,但却总也治不了。李洪亮经过反复观察研究,发现小叶病与虫害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便试着用三氯杀螨醇,结果一举成功。之后,他又大胆用松针土作杜鹃基质,代替了丹东人的草炭、泥炭基质,使杜鹃更容易运输和管理。他独创的这两项技术,当年就在丹东大流行,从而使青州花卉完成了从“徒弟”到“师傅”的角色转变。 李洪亮最终成名是因为仙客来。2000年,他与省林业厅、山农大搞起了占地60亩的仙客来养培基地。当时,仙客来因为品种严重退化,一度跌入一块钱一盆都没人要的窘境。李洪亮大胆从日本、荷兰等国引进了130多个品种,与当地品种进行杂交、提纯、复壮,先后培育出了20多个新品系,现在青州花卉市场上最流行的青州大红、彩云、火焰纹、嫦娥舞、纯白、争辉六大系列,均出自李洪亮神奇之手。在他的努力下,不起眼的仙客来一跃成为青州的市花,也成就了青州花卉产业大发展的今天。 600万打破垄断坚冰 花卉的组织培养,不仅需要高标准的实验室,更需要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因此多年来青州当地企业和花农一直望而兴叹,宁愿花高价从国外企业卖小苗进行培养,也不愿趟这湾水。但是现在,这一难题终于被青州十大花卉状元之首的陈守良攻破了。 为打破日本、韩国企业垄断大花蕙兰小苗市场的局面,4年前陈守良开始把自己前几年搞肥料积累的600万元,全部投入到大花蕙兰的组培实验中。他从日本高价买了6个品种,并与中科院的两名教授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从韩国花卉公司高薪聘请了两名专业从事大花蕙兰开发的人才,还招聘了5名本科生从事技术管理。几经失败,在自己的资金几要耗尽时,终于获得了成功,自己的培养基上长出了第一批大花蕙兰。去年,他通过组培,成功“克隆”出了30万株大花蕙兰小苗,培育出了6万株成品,规模一下子进入了全国前十,但最重要的是他打破了外国企业垄断坚冰,把每株小苗的价格从几十元降到了5元,为花农创造了更大的利润空间。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5-10 07:09 , Processed in 0.07700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