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玫瑰锈病

2009-2-21 17:00| 发布者: 美好时光| 查看: 945| 评论: 0|原作者: 佚名|来自: 中国花卉报

    玫瑰锈病是玫瑰的主要病害,在西南各地发生普遍,四季温暖、冬雨多雾地区发病较重,据笔者多年的调查,在我省一些地区发病率高达80%。白花、紫花玫瑰均受感染,引起叶片脱落,影响生长和开花,同时还危害蔷薇属多种植物

 【症状】该病可危害植株地上部分所有绿色器官,主要危害叶片和芽。早春新芽初放时,可见芽上布满鲜黄色的粉状物,形似一朵朵小黄花。叶片背面出现黄色稍隆起的小斑点(锈孢子器),初生于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散出桔红色粉末,直径0.5~1.5mm,病斑外围往往有褪色晕圈。在叶片正面生有性孢子器,但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叶面出现褪绿小黄斑,叶背产生近圆形的桔黄色粉堆(夏孢子堆),直径1.5~5.0mm,散生或聚生。夏孢子堆也可发生在叶片正面。生长后期,叶背出现大量的黑色小粉堆(冬孢子堆),直径0.2~0.5mm。
    嫩梢、叶柄、果实等部位的病斑明显地隆起。嫩梢、叶柄上的夏孢子堆呈长椭圆形;果实上的病斑为圆形,直径4~10mm,果实畸形。

 【病原】 玫瑰锈病的病原菌种类多,国外报道有9个种,国内已知有3个种,即短尖多胞锈菌(Phragmidium mucronatum (pers.) Schlecht.)、蔷薇多胞锈菌(P. rosae-multiflorae Diet.)和玫瑰多胞锈菌(P. rosae-rugosae Kasai),均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多孢锈菌属。危害玫瑰、月季及其它蔷薇属植物。
    短尖多胞锈菌 寄生多种蔷薇属植物。较另两个种危害大、分布广。据报道,北京、南京、杭州、无锡、苏州、上海等城市的月季、蔷薇、玫瑰上有此锈菌侵染。性子器生于叶上表皮,往往不明显。锈孢子器橙黄色,周围侧丝很多;锈孢子近球形或椭圆形,淡黄色,大小25~32μm×16~24μm,壁厚为1~2μm,有瘤状刺。夏孢子堆橙黄色,周围侧丝很多;夏孢子球形或椭圆形,l8~28μm×l5~2lμm,孢壁密生细刺。冬孢子堆黑褐色;冬孢子圆筒形,暗褐色,53~110μm×25~27μm,有3~7个横隔,不缢缩,顶端有乳头状突起,高5~16μm,近无色,孢壁密生无色瘤状突起;孢子柄永存,上部有色,下部无色,显著膨大,长60~177μm。 短尖多胞锈菌锈孢子在6~27℃时均可萌发,萌发最适温度15~21℃。夏孢子在6~28℃时均可萌发,萌发最适温度为15~21℃。冬孢子在6~25℃时均可萌发,萌发最适温度约18℃。锈孢子和夏孢子都要在自由水中才能萌发。
    蔷薇多胞锈菌 寄生蔷薇属的多种植物。据报道,沈阳、包头、唐山、广州、南京、杭州、上海等城市的月季、蔷薇、玫瑰有此种锈菌侵染。锈子器橙黄色;锈孢子卵形至椭圆形,22~27μm×15~19μm,壁无色,有细瘤,内含物橙黄色。夏孢子堆早期破裂,橙黄色,周围侧丝多,无色,圆筒形至棍棒形,38~52μm×14~19μm;夏孢子球形至广椭圆形,黄色,有瘤,18~24μm×15~20μm,壁无色,有细瘤,内含物橙黄色。冬孢子堆早期破裂,黑色;冬孢子圆筒形,65~118μm×20~26μm,隔膜4~9个,分隔处不缢缩,深褐色,密生细瘤,顶端有黄褐色的圆锥状突起,高5~7μm,大的可达10μm;柄不脱落,长75~140μm,上部黄褐色,下部无色,膨大,直径达18~24μm。
    玫瑰多胞锈菌 玫瑰多胞锈菌寄生于玫瑰和蔷薇属的其它多种植物。据报道,兰州、西安、呼和浩特、济南、南京、桂林等城市的蔷薇、玫瑰有此种锈菌侵染。锈子器鲜橙黄色,侧丝甚多,棍棒形,50~85μm×14~20μm,平滑,无色。锈孢子亚球形至广椭圆形,20~28μm×16~22μm,壁有细瘤,几乎无色,内含物橙黄色。夏孢子堆早期破裂,橙黄色,侧丝多,棍棒形或圆筒形,45~75μm×12~20μm,平滑,几乎无色。夏孢子球形至广椭圆形,20~25μm×15~24μm,有细刺,壁无色,内含物橙黄。冬孢子堆早期破裂,褐色至栗褐色。冬孢子圆筒形,63~128μm×24~39μm,有横隔膜4~7个,分隔处不缢缩,顶端突起小,高约6μm,或无突起,壁淡褐黄色;柄不脱落,长60~168μm,基部膨大处直径18~25mm,近无色或上端淡黄色。

 【发病规律】
    本菌为单主寄生。病菌以菌丝在芽内越冬或以冬孢子堆在病部及残株落叶上越冬。而且是来年的主要浸染源。次年春,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萌发侵入植株后形成性子器,随后形成锈子器。据报道,该病在南京地区4月中旬产生夏孢子,6~7月份发病比较严重,秋季还有1次发病小高峰。夏孢子在10~26℃、多雨、多雾的天气时萌发形成芽管经风雨传播,由气孔侵入。此温时值3月中旬至5月中旬,夏孢子引起反复再侵染,造成玫瑰锈病的流行。
    锈孢子可以产生6次之多,这在锈菌中是独特的。锈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0~21℃,在6~27℃范围内均可萌发;夏孢子在9~25℃时萌发率较高,当气温超过27℃萌发和侵染力均显著降低;冬孢子萌发适温为18℃,萌发温度范围为6~27℃。发病最适温度为18~2l℃;连续2~4h以上的高湿度有利于发病。不同玫瑰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保加利亚红玫瑰、白玫瑰和前苏联香水玫瑰较抗病。发病适温为24-26℃。四季温暖、多雨、多露、多雾的天气,均有利于病害发生;偏施氮肥能加重病害的发生。夏季高温,冬季寒冷的地方,玫瑰锈病发生较轻。

 【防治方法】
  1.及时摘除病芽、病叶并集中烧毁,及时清除、烧毁枯枝败叶,以减少浸染源。

 2.加强栽培管理,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抵抗力;注意通风透光及排水,以降低周围环境的湿度,减少发病条件。在酸性土壤中施入石灰等能提高寄主的抗病性。

  3.一般在6月下旬和8月中旬发病盛期前喷药,每隔8-10天喷1次,连续2~3次。药剂有75%百菌清800倍液,50%代森铵800~1000倍液,50%退菌特500倍液。也可在5~8月间每两周喷一次1∶1∶150~200倍波尔多液,波美0.3度石硫合剂;也可选用下列农药进行喷雾:97%敌锈钠250~300倍液(每百斤药液中加入50~100克肥皂粉),20%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30%绿得保300~4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3000~5000倍液,25%福星乳油5000~8000倍液,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液或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4-30 23:44 , Processed in 0.06196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