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些行业的企业已经善于利用气象信息发掘商机,如空调业是最早利用气象信息的行业。今天,我们发表这篇文章是为了让花卉界人士了解? 据专家测算,夏季30摄氏度以上的气温多一天,空调销量就增加4 万台;气温上升1摄氏度,啤酒的销量就增加230万瓶;月平均气温上升1摄氏度,居民的个人消费额就增长0.5%至0.7%。 7月以来,国美、苏宁等家电商场的空调销量较之6月大幅上升;青岛、燕京、金龙泉等品牌的啤酒也在各大餐馆热销,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脱销的情况。上海、武汉、广州等地因居民用电急剧增加而不时出现断电的现象。 然而,商品脱销、销售井喷,水电供不应求背后的疑问是:我国自1985年开展气象有偿服务,迄今已遍及全国31个省区市,设立了上百个服务点,各种专业台不断出现,预约个性化服务项目也越来越多,空调指数、啤酒指数、霉变指数、游泳指数、穿衣指数、冰淇淋指数等一系列指数均可圈可点,尤其是2002年12月25日,我国首批79名气象经纪人在上海的诞生更是被业内人士称为“为商业化打开了一道门缝”,一时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媒体关于气象经济的报道不断。尽管如此,市场上空调、啤酒、水电等的供求为何仍然失衡,销售和购买间仍出现脱节?商家根据已开发的指数究竟能否做到未雨绸缪?气象经济在看似热闹的背后究竟面临着怎样的情况? 北京市专业气象台台长丁德平告诉笔者:2002年台里推出预约气象服务的初衷,一是变被动为主动,以前大家只能被动地接受媒体发布的气象信息,即使需要与自己行业相关的个性化服务也不知该找哪个部门。二是通过全程滚动的方式为社会提供更长时间的气象参考,使企业、居民更科学、合理地安排布置工作。但是一年多以来,建筑、化工、物流等方面和一部分与政府职能部门相关的水电等企业预约信息的时候并不多。气象信息的作用不易具体作量化考评,因此它能否转化为生产力,降低经营成本,尤其是运用气象预报进行有益的经营,企业因没有确切可参考标准而对此不重视。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某区80%火锅城的老板对气象经济没什么概念,45%的服装城老板表现冷漠,并表示还是把销售额搞上去实在些。 95%的啤酒经销商表示很关心天气状况,但没有预约过气象信息。 近年来,像海尔、新科等空调企业,深圳、广州等地的服装行业成功运用气象信息的经典案例也曾出现,但整体而论,国内各商家自觉消费气象产品的意识还有待提高。如何对已开发的气象产品进行有效利用,如何能找准真正属于自己的需求点而不盲目跟风,都值得决策者深思。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5-8 22:06 , Processed in 0.09786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