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白粉病是世界性病害,我国各地均有发生。该病对月季为害较大,病重时引起月季早落叶、花蕾畸型或完全不能开放,温室发病比露地严重。在部分地区危害相当严重。 【症状】发病部位为叶、嫩梢和花,明显的特征是感病部位出现白色粉状物。生长季节感病的叶片出现白色的小粉斑,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状的白粉斑,严重时白粉斑相互连接成片。老叶比较抗病。嫩叶染病后叶片反卷、皱缩、变厚,有时为紫红色。 叶柄及嫩梢染病时,被害部位梢膨大,向反面弯曲。 叶柄及皮、刺上的白粉层很厚,难剥离。花蕾染病时,表面被满白粉,花朵畸型。开花不正常或不能开花。
【病原】病原为蔷蔽单丝壳菌(Sphaerotheca pannosa),属子囊菌亚门。病原菌有性世代闭囊壳球形至梨形,直径85~120微米。附属丝菌丝状,少而短,暗棕色,有隔膜。含1个子囊,子囊宽椭圆形到球形,大小为88~115×69~75微米。子囊孢子8个,大小为20~27×12~15微米,宽椭圆形。无性世代为白尘粉孢菌(Oidium leucocnium),分生孢子串生。 【发病规律】月季白粉病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芽、病叶或病枝上越冬,有些地区可以闭囊壳越冬,翌年,病菌随芽萌动而开始活动,浸染幼嫩部位,产生新的病菌泡子,借助风力等方式传播。直接从表皮侵入或气孔侵入,温暖潮湿的季节发病迅速。露地栽培月季以春季5-6月和秋季9-10月发生较多,北方地区主要在春季为害,温室栽培可周年发生。当室温为2-5℃以上时,便可发生自粉病夜间温度较低(15-16℃)、湿度较高(90%-99%)有利于孢子萌发及侵入,白天气温高(23-27C)、湿度较低(40%-70%)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及释放。品种间抗病性也有差异,一般光生、蔓生、多花品种较抗病,芳香族的多数品种,尤其是红色品种均易感病。 但抗病性常因产生新的生理小种百丧失。土壤中氮肥过多、钾肥不足时发病较重。 【预防的方法有】 1.在早春植株萌动前,喷一次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杀死越冬病菌。 2.月季植株翌春展叶后,每隔半月喷施一次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连续3至4次,巩固预防效果;或用等量式波尔多液于展叶后每隔半月喷一次,连续3至4次,可在月季叶片上形成一层良好的保护膜,防止病菌孢子的侵入。 3.用27%的高脂膜乳剂50至100克,于发病前或发病期加水7升,均匀喷布于叶片的正反两面,每隔一周喷一次,连续2至3次,可形成一层透光、透气的保护膜,既可防止病原菌孢子的侵入,又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此外,大棚栽培切花月季,还应增加通风透气,并给予充足的光照,增加植物抗性,可明显减少白粉病的发生;同样避免氮肥过多,适当增施磷钾肥,早春修剪并烧毁感病的枝叶,也非常重要。 4.改善种植条件,温室要通风透光,降低湿度,避免施过多的氮肥,适当多施磷钾肥, 【治疗方法】 1.无病期用40%的多硫悬浮剂(多菌灵和硫磺混合而成的广谱性杀菌剂)15至20克,加水7.5至10升喷布叶面,每隔7至10天喷药一次,连续2至3次,效果相当不错。 2.用氟菌唑防治,发病初期喷第一次药,间隔10天喷第二次,一般用30%的氟菌唑800至1000倍液;注意施药后要立即洗净脸手脚等裸露部位,并漱口,不可将剩余农药倒入水田、河流或鱼塘中,以免造成对人畜等的危害;它是治疗白粉病的首选农药。 3.使用药剂防治时,喷药要全面周到,保护好幼嫩部位,新梢生长盛期和雨季应增加喷药次数,生长期选用50%的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20%的粉锈灵乳油3000倍液、50%的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任选一种每周喷洒植株一次,连续2至3次,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或者在发病初期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或者可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硫悬浮液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也可喷施1千克/升的石硫合剂。 4.结台修剪剪除病枝、病芽和病叶,减少浸染源。 5. 温室栽培时,应增加通气,使湿度不致过高。施肥时应避免氮肥过多,适当增施磷钾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