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因
病因尚不明确。有关的因素,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心理因素 2. 个体的易感素质 3. 下丘脑的功能异常 临床表现 发病一般多隐袭,逐渐厌食而体重减轻,丧失原体重的1/4-1/2或更多,同时出现闭经。呈不同程度的消瘦,严重者皮包骨。但体力仍充沛,闭经而阴毛不脱,是本症的特点,可用以与全垂体功能减退症(Simmond病)相区别,但到后来可有乏力、易倦和忧郁感。患者开始不一定有厌食,而只是制造种种理由拒食。有些患者虽觉食欲好,但吃了几口就觉得胃部饱胀不适而中止进食,或者见到食物就不想吃。如强迫进食,常诱发恶心呕吐;一些患者甚至千方百计以诱导一吐为快。除厌食外,患者还可有其他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如癔症球,上腹饱胀不适,不能解释的疲劳,对性欲不感兴趣和失眠等。 诊 断 患者需要到胃肠专科门诊进行全面检查。如胃肠道的各项检查阴性,有严重精神创伤的病史和表现,消瘦而体力尚可,又无全面的内分泌腺功能减退时,可作出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 治 疗 1. 补充营养,纠正营养不良 严重的营养不良患者可有生命危险。神经性厌食症病人在严重营养不良状态下,死亡率可高达10%。因而必须紧急抢救治疗。如果患者拒绝治疗,应采用劝说及强迫方式使其住院,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2.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要找有经验的专科心理医生。 3. 精神科药物治疗 临床中经常使用的为抗抑郁药。病因学中认为该病可能与抑郁症有关,因此采用氯丙咪酸、阿密替林、多虑平等。安定类药物也是常用来调整病人焦虑情绪的药物。这两类药物对改善病人的抑郁焦点情绪有肯定的作用。最早用于治疗厌食症的药物是冬眠灵(氯丙嗪)、奋乃静等药,使用小剂量,以治疗病人极度怕胖、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体形(体相障碍)等,在治疗中也收到一定效果。神经性厌食症的预后研究提示,在发病约5年后,70一75%的病人恢复;而病程长于5年者预后不佳;病程4—8年的病人死亡率达5—8%,这包括由于营养不良衰竭、感染造成死亡,也包括自杀。 预 防 慢性的精神刺激及过度紧张的学习负担是青少年发生本病的主要因素,以身材苗条为美,而有意节食者,仅占少数(13%)。因此解除慢性刺激和负担过重的学习是预防或减少发病的主要措施。①情绪预防:本病青春期女性发病较多,表明这一时期性格的不稳定,易受外界刺激,或家中不睦,父母之间的矛盾,家中亲友重病或死亡者,或在学校学习成绩意外的受挫折者等等,均易发生本病,因此保持精神的乐观、心胸开阔是至关重要的。②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使脑力劳动与适当的体质锻炼、体力劳动相结合、适当安排娱乐活动与休息,可以防止因过分劳累引起下丘脑功能的紊乱。③进行正确人体美的教育,少数病例对进食与肥胖体重具有顽固的偏见与病态心理,以致出现强烈的恐惧变胖而节制饮食,保持所谓体形的“美”,因此对正确的健康的“美”的教育,也是不可少的。 小 结 目前国内多采用精神心理、饮食、中药、镇静剂、理疗、磁疗等治疗方法,尽管治疗是缓慢而较困难的,但既往认为本病的预后是良好的,长期追踪发现大多数患者厌食症状可以逐渐消失,体重恢复,致使的或有精神病变表现者是少见的。但最近亦见到一组国外42例住院严重病例的疗效报告,其中32例病情改善,5例无变化,3例死亡(7%),亦见有报道死亡率为2~20%者,死亡原因主要因代谢严重失调,躯体衰竭,以致感染不能控制而致命,因而也加强认识本病远非良性疾病,值得警惕与重视。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5-1 14:59 , Processed in 0.0639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