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不倦的研究教学 1987年上海市插花花艺协会正式成立后,马上着手做了一件重要工作--于同年成立上海市插花研究会,也许这正代表了协会重视学术研究的态度。一直以来,插花研究会聚拢了一批上海插花界的骨干力量,群策群力地推进着协会的插花研究、教学工作。为中国插花的发展整理更多理论资料,为日新月异的插花花艺发展进行及时的总结研究,这些都是研究会的工作重点。为了将研究工作落到实处,上海市插花花艺协会每年都会由学术部组织会员完成一些研究课题,有的上报上海市绿化局,有的则成为协会内部交流的主要资料。像“中国现代插花艺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插花艺术”这样的重要课题,协会都曾组织会员分组以文稿和发言两种形式参与讨论。经常性的命题插花交流则为会员们提供了宝贵的交流锻炼机会,这一方面可以加强协会的学术气氛,一方面也为协会整理素材出版插花书籍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使许多会员异口同声地说,有了协会和研究会,我们插花师有了家的感觉。 深入百姓的普及工作 “让高雅艺术进入家庭”是上海市插花花艺协会最近提出的一句口号,也是它们自创立以来,一直遵循的工作方针。现在协会会员已有约4000人,这个让业界为之叹服的数字却并不能使协会会长蔡仲娟满意。谈及此处,蔡仲娟说,其实这4000人中还有不少“睡眠会员”,很少参加活动,而且就算他们全都是活跃分子,对于拥有1600万人口的上海来说,还是太少了,根本无法同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协会的目标是与世界接轨,借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契机,让我们的插花水平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为了更好地推动插花的发展,上海市插花花艺协会有一项三挂钩政策:与园林绿化部门挂钩,利用行业对口的便利,在有一定基础的园林工作者中推广插花花艺;与区文明办挂钩,为让插花有更多受众,协会积极参与文明办的活动,并协助组织;与街道挂钩,协会发放了很多宣传资料,介绍插花、介绍协会,主动表示愿意派插花名家帮街道组织插花活动。还有让插花走进学校、走进医院……协会脚踏实地地走出了一条促发展的道路。现在,协会一年到头各种插花培训班不断,有兴趣班、插花员培训班,还办起了国内唯一的大专学历电大插花班。屈指一算,仅2004年,协会组织的大小活动就有7次,大到国际性高水准花艺盛事--上海花之韵国际插花展,小到为街道社区办的普及活动,协会的会员都知道,跟着协会是闲不住的。 海纳百川的上海精神 无论是协会里的花艺师、企业会员,还是来上海发展的台湾花艺师、花艺学校,都能感受到上海市插花花艺协会海纳百川的精神。不管是希望加入协会提高自己,还是希望借协会之力发展企业,协会都会欣然支持。目前,只要是初级插花班毕业的学生就可以申请加入协会,参与协会的各项活动,其中的优秀人才,更会被吸收到插花研究会中,培养成骨干力量。在各类插花活动中,协会也一贯鼓励大家放开创作,决无风格限制。尽管协会自己有学校和各类培训,但对于外来的办学单位,协会也都热烈欢迎,决无排外保守之意。2004年由台湾林惠理担纲的国际花艺学校在上海开课,得到了上海市插花花艺协会的大力支持,会长蔡仲娟多次主动为新学校做宣传,不少协会会员也前去进修。“我们应该感谢台湾的朋友来,这让我们的花艺师有了更多开眼界的机会”。对于这一点,很多外省市的插花界人士都深为叹服、羡慕不已。 问及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协会会长蔡仲娟笑称是上海精神,“大家都来支持,这样花的大事业会更好。”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上海精神,让上海的插花多种风格共荣,形成了一种很有亲和力的业务氛围。 从一个几人的小协会,到今天有4000多名会员;从2000元的“起家费”,到今天靠培训、活动走上良性循环;从完全没有插花教材、一切从零开始,到今天已编著多本国家级教材;从给别人解释“插花就是插秧的插、花草的花”,到2004年上海花之韵国际花展上多省市、多国家热情参与……17年来,上海市插花花艺协会谱写出了一部精彩的花海畅想曲,也走出了一条经营专业协会的成功之路,成为中国的插花花艺界当之无愧的一大亮点。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5-2 01:25 , Processed in 0.11296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