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曙光小学学生通过5个月的实地调查、栽培试验,结果经专家鉴定,证实——“黄莺”并非植物杀手。 4月27日,云南省昆明曙光小学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中有资深的植物学家,有云南省政协委员,有新闻媒体记者,还有十几位自发组织而来的花农代表。他们共同见证‘黄莺’并非加拿大一枝黄花。 2004年底,一篇《植物新“杀手”入侵昆明》的文章引起了云南省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植物“杀 难道花农大棚里种植的‘黄莺’就是加拿大一枝黄花吗?如果是有害植物,其生命力一定很强,但为何还要依靠人工辅助设施才能生长?既然是有害植物,为何来自国外市场的需求还很大?这些问题引起了曙光小学科技小组的极大兴趣。带着疑问,学生们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先后到呈贡、玉溪、宜良、楚雄等‘黄莺’种植比较集中的地区进行了5个多月的实地调查。他们发现,昆明地区种植的被绞杀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并不是生长在野外,而是全部栽种在温棚里。 为了让其正常生长,并达到符合市场标准的长度以及花蕾的整齐度,种植户每晚都要在温棚里对其进行至少3小时的补光处理。另外,其繁殖方法也不是通过播种,而是分株繁殖,因为这里种植的植株根本不会结果。为了进一步验证学生们的调查结论,学校特意为他们搭建了一个温室,进行温室内外的对比栽种试验。为了提高试验的科学性,他们请来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资深老专家、77岁高龄的陈介教授作指导。他们的试验进展非常顺利,结论也十分清晰。这项科学调查项目不久前还获得昆明市第21届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陈介教授在鉴定书中指出:昆明市场销售的‘黄莺’又称一枝黄花,被有关媒体和政府部门认为是华东地区的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经鉴定‘黄莺’确系一枝黄花属(Solidago decur rens牘),但不是加拿大一枝黄花。该品种来源较为混乱,目前尚未找到母本,据观察可能是高茎一枝黄花与一枝黄花杂交而成,不能用种子繁殖,是一个不育的杂交园艺品种。因此,对其他植物和环境不会造成任何危害。 当专家宣读了鉴定书之后,自发前来参会的十几位‘黄莺’种植户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一位花农代表激动地说:“自从‘黄莺’被误认为是加拿大一枝黄花以来,我们种植户心里一天也不踏实。我自己种植了100亩‘黄莺’,以前每亩至少能产花1万支,效益相当不错,但自从政府禁种和市场禁售以来,每亩只能卖掉4000 支,而且基本上都是出口。我们迫切想知道‘黄莺’到底能不能种。今天这一结论,犹如给我们吃下了一粒定心丸。”为了表达对曙光小学的感谢,花农们特意制作了两面锦旗,并送上了他们亲手种植的‘黄莺’。 据云南省花产联斗南分会‘黄莺’合作社负责人李琼良介绍,目前,全省‘黄莺’种植面积仅有2000 编后 背景链接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4-30 19:55 , Processed in 0.06342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