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观叶植物市场已经逐渐摆脱价格竞争阶段而开始进入品质竞争阶段,结构优化和品种调整成为所有生产者共同面临的问题。由于观叶植物观赏性和装饰性都很强,与一些传统盆栽花卉相比易于养护,因此 深受我国消费者喜爱,空前活跃的消费市场大大刺激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观叶植物的生 产在我国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花色品种不断增多,为满足公众场所绿化美化和广大人民群众家庭环境的改 善,提供了丰富而坚实的植物需求品种。但是,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逐渐认识到:有观叶植物就能卖钱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对花色品种敏感起来,我国观叶植物生产在品种结构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如 果不及时调整,将影响我国观叶植物市场的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普遍认同和栽培的 观叶植物品种主要有蔓绿绒类、棕榈科类、龙血树类、鸭掌柴类等几大主要类型的三十多个品种;另外,小型植物还有天南星科、竹芋科、凤梨科等五、六十个品种。在种植和经营这些品种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龙血树类的投入比较大,成本过高,市场价格低廉,经济效 益越来越差。例如,龙血树类的巴西铁,购入成本就非常高,且养植过程中要求比较严格,人工养植投入过高,南方养植的成活率还可 以,北方养植就更加困难。由于生产成本高,虽然大中城市中的一些高档宾馆有所需求,但发展潜力仍然不是很大。我们在这方面的 种苗引进和养植投入应该慎重,由于在没有 吃透行情的情况下,我在1997年引种了大量 的巴西木,使企业在该项上亏损了上千万。 所以,在这里我想提醒大家,在观叶植物的种植上要选择利于我国种植、南北方皆易于养 护、引进成本不高、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都很好的品种加以试种和大规模生产,如棕榈科 类、蔓绿绒类、天南星科及竹芋科植物等。千万不能求全求大,否则将会使企业遭受不应 该有的经济损失。 由于观叶植物具有自身的生长特点,内陆地区生产基地建设要慎之又慎,积极开发流通渠道,南花北运、东花西运是长久之计,我国沿海沿江大中型城市的观叶植物市 场发育的比较好,在生产上也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在如何开发内陆市场的问题上,可能各位同仁有不同的商业谋略,但在不适宜观叶 植物栽培的地区进行大面积种植,未向内陆 地区推广观叶植物的做法我有不同的意见。 我们知道,我国沿海沿江地区的大中城市,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为龙头,改革开放和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比较迅速,宾馆、饭店等行业的建设在十几年内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观叶植物的需求量一年比一年增加,由于市场需求的扩大,使得人们对观叶植物的前景看好,这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 自80年代中期至今,珠江三角洲的花卉生产企业逐年上升,从最初的几家发展到现在的几千家。实际上,目前沿海沿江城市的观叶植物需求出现基本上的饱和状态,花卉企业 面临着如何开拓内陆市场的重大问题。由于内陆市场存在着经济条件和人民生 活水平方面的差距,市场开拓的投入一定要 谨慎行事,要注意到发展的速度不要太快,期望不能过高,要慢慢渗透,要力主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为基地的种苗型渗透,有能力的企业,可以在内地搞一些规模适度的养 植基地,选择一些成本低且适应性强的观叶植物品种到内地种植,这种异地种植虽然可以减少商品流通上的投入,但要注意内陆市 场本身存在着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季节性变化等不适宜观叶植物生产的问题,不要盲目引进品种。另外,要注意投资的适应状况,不要盲目地追求过高投资,以及使用昂贵 的设备,否则会使观叶植物的养植成本过高,不利于市场的开拓和竞争。在北方,已经有 一些企业在生产观叶植物方面追求高档投入,造成先进设备闲置,资金投入无法回收的 现象。所以我在这里想告诉大家的是,内陆 市场的开拓要谨慎实际,要全面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状况和经济发展状况,要下力气在 搞活流通上多做文章,发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比较成熟的生产优势,进一步挖掘 内陆市场的消费潜力,做到适地生产,易地消费,这对整个产业部有好处,遍地开花就必然 会导致投资的浪费,企业经营的风险加大。 我国观叶植物出口的时机已经成熟,出口信息来源、包装检疫、质量管理和流通渠 道等几个主要环节还比较薄弱,进出口管理 很重要。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很多企业 在观叶植物的生产实践中,搜索总结出一些经验,多种有经济价值的观叶植物我们目前已经可以自繁和培育,具备了品种上的实力。 近几年观叶植物的生产发展也很快,很多种植场都实现了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生产,产品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与进口观叶植物相比品 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异,但价格上差异非常大,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已经具备了。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在观叶植物的出口方面 还存在某些问题。从我们自身来讲,首先要降低养植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只有这样,我们在国际市场上才有竞争力。观叶植物的培 植要科学化、规模化,生产管理要逐步规范起来,产品品质要向国际标准看齐。 同时,也要研究一下出口环节问题。首先国际上许多国家观叶植物进口不允许带士,因此我们要下大力气研究不同观叶植物无土栽培技术,做到生产无病虫害的高质量观叶植物商品;其次,国家在贷款、投入方面 也应考虑给予一些优惠政策,有利于企业出 口品种的规模性繁殖;第三、在外贸的政策上,国家也应适当打开缺口,提供外贸出口的渠道并使之畅通;第四、在花卉流通的国际信 息上给予支持和帮助。只有这样,我国观叶植物出口,才会成为现实。 在替代进口方面,我国很多观叶植物品种完全具备了自繁能力,如蔓绒类、棕榈科、龙血树、鸭掌柴、天南星科、竹芋科、凤梨科和万年青等几大类。这些观叶植物的大株成品应该尽量减少和限制进口,只允许从国外引进一些我国还没有、国际市场潜力大的新兴成品的种苗,以减少外汇的流失,保护国内生产者的利益。而且,要鼓励国内新发展的企 业,多用我国自己培育的观叶植物和种苗,不要盲目引进,鼓励和支持国内花卉生产企业 在国外新品种方面的种植培育和研究。在资金和政策上多多给予支持。只有这样,替代 进口问题才能实实在在地得到解决。 观叶植物的发展要掌握适度规模,盲目扩大生产,有一定的商业危险。当前,观叶植物的市场需求比较广阔,生产的规模越来 越大,企业扩大生产和开辟新市场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故发展规模和投资风险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有些企业由于这方面的问题没有解决好,使得企业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发展战略的制订上也要谨慎: 第一,要注意企业扩大投资规模的承受能力; 第二,要考虑到花卉品种的末来市场前景,要避免盲目的跟风投入,要看到大家都追求的市场是否存在隐性的市场饱和,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避免数量上单方面的竞 争,注意品种上的竞争优势,充分发掘市场的发展潜力;第三,要考虑观叶植物发展的区域性差别,要因地制宜,避免片面追求规模大及高投入,要注意资本投入过高是否增加生产经营成本,是否有利于市场竞争;第四,要考虑加大科研和技术投入。注重生产经营一线的员工素质培养方面的投入,加大企业内在竞争力;第五,要注意企业管理科学化的投入,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注意花卉企业科学化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发展规模的扩大,包括内与外两个方面。要实事求是, 要有科学的眼光,这样企业才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投资风险才能降到最低。企业才会有前途。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4-30 19:01 , Processed in 1.87388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