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花卉业起源的三个版本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魏兆祥老师,是云南花卉业最早的发起人之一,被业内人士称为“泰斗”。魏老师回忆说,关于云南谁最早种花,目前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早在1985年,呈贡一个名叫华忠义(音)的人就引进了唐菖蒲,种了两三亩,当时因为没有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所以没有推广开来;第二种说法是,1986年,呈贡紫荆村的一个农民在自家地里种植万寿菊、灯盏花等低档花卉,在初一、十五供给圆通寺,用于佛前供花,种花比种菜赚钱的消息慢慢在其乡间邻舍、亲戚朋友中快速传开;第三种说法是,早在1983年,云南省科技厅从国家科委申请了300万元的资金项目用于发展云南的花卉,当时最大的农业投入项目才80万元,如此大的资金如何使用呢?经过多次研究和讨论,决定把这项资金以贷款的形式使用。1985年,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使用了120万元(省科委重点科技项目),用于花卉种苗工厂建设,种苗、温室的引进、研发和推广。当时,除了从上海引进了满天星和香石竹,从台湾引进勿忘我和贝壳花等花卉品种之外,还引进并建设了云南第一栋单架温室和自动化温室。引进的花卉品种分别推荐给海埂花卉公司、一家私人公司及呈贡的华明升等三户农民种植。魏兆祥正在寻找适合的人选,正巧华明升也有种花的欲望,所以一拍即合,魏老师答应把种苗先赊给他。结果,第一年华明升种花赚了1万元,种花成万元户迅速在周围传播开来。3年后,即1988年,种花热潮在斗南形成, 斗南50%的土地用来种花。“云南花卉业发展中,功劳最大的应该是省科委(科技厅),至于谁最早种花,就由人们去评说吧。”魏兆祥说。
当初鲜花销售靠肩挑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昆明的花卉市场集中在尚义街,呈贡及昆明城郊花农种植的花卉,几乎都挑到尚义街出售,每天到花街卖花的人总共有十几人。那时,昆明的花店里鲜花极少,除剑兰和少量的草本切花外,其他为人造纸花。每天凌晨四五点钟,花农们用肩挑或用自行车带几十公斤鲜花从呈贡的家里出发,到20多公里之外的昆明卖,这种销售方式一直持续到90年代初。随着种花农户的增加,斗南镇村子的路边,自发形成“斗南花街”。1995年呈贡县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投资384万元,建成占地8000平方米的花卉市场,到1999年12月占地74亩的由自然人股东成立的“昆明斗南花卉有限公司”产生。如今,斗南花卉市场日进场交易达8000余人次,每天有60多个大类、300多个品种、350万至500万支鲜花上市,成交额达250万元至350万元。鲜花除销往国内70多个大中城市外,部分销往新加坡、泰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2001年7月,昆明国际花卉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建立,两个拍卖大钟和300个电子拍卖交易席位,能满足日拍卖200万支鲜切花的需要,意味着云南的花卉产业将借拍卖交易这一新的营销模式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目前,昆明拍卖中心日均成交量突破20万支,日均参与交易的购买商上百人,他们来自于全国各省、市及日本、法国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天灾并未消减种花的热情
鲁荣华、张跃龙、李丽昆等三人是云南较早种花的农户,在与云南花卉业一同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摸索过程。洪水冲毁了鲜花,但没有冲毁他们种花的信心,大雪压坏了大棚冻坏了鲜花,但没有消减他们种花的热情。他们用坚毅、勤奋、朴实和热情换来了花卉业的蓬勃发展。 如今,斗南村花卉种植面积有2000余亩,种花人数5000多人,种植规模在30亩以上的花农有10余人(户)。其中鲁荣华花卉种植面积已由最初的几亩发展到1995年的80亩,品种也由玫瑰、康乃馨、勿忘我转为专业种植玫瑰,1998年种植范围扩大到晋宁新街,面积扩大到180亩,如今有玫瑰65亩,年销售玫瑰400万支,销售额100万元以上。1998年,正当花卉业发展迅猛,生意火爆的时候,12月下旬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雪,使花农损失惨重。鲁荣华的180亩花卉大棚全被大雪压垮,价值200万元的产品付诸东流。当时,在没有任何支持,没有一分钱贷款的情况下,他东拼西借,筹集资金,半年后重新踏上他的“花卉之旅”。鲁荣华告诉笔者:“2001年、2002年花价不好,又加之面积过大,管理上出了问题,没有赚到钱,本打算放弃,但转念一想,种花都这么多年了,不能半途而废,不想让人们说‘昆明花卉的创始人因为某种原因垮掉了’,那样不是很遗憾吗?为了不给自己留下遗憾,所以决心做出个样板来,不把花种到最好我是不甘心的。” 在斗南,像鲁荣华这样的人不只一个。张跃龙是斗南镇江尾村康乃馨种植大户,目前有康乃馨30多亩,年销售1000万支,年销售额在10万元以上。从1992年开始,他就种植从日本引进的小石竹,两年多后,改种荷兰大石竹,当时种植条件简陋,种苗自己扦插繁殖,每支成品花的市场价也就是0.1元至0.3元,利润不大。1997年,他到安宁去种康乃馨,不幸的是一次洪水,60亩康乃馨全部被淹。3年后,他又到昆明小板桥租地种植50亩康乃馨。张跃龙告诉笔者,下一步他准备到玉溪澄江发展300亩左右的康乃馨种植基地,并打算注册公司,做出自己的品牌。张跃龙有非常宽广的销售网络,同时还掌握了较为详细的生产和种植信息,谁的花质量好,哪个出口商缺货等等,他都胸有成竹。他无偿地将这些信息提供给花农,并把高质量的鲜花优先推荐给出口商。 昆明四季鲜花场总经理李丽昆是斗南村较早的种花大户,也是云花发展的见证人之一。他靠家里几分地发展起来,现有玫瑰基地约100亩,目前基地已扩展到玉溪研和县。他说,在1997年,一年赚十几万元不算稀奇,但过了不多久资金又周转不开了。为了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同年的10月,在他和鲁翠华等人的倡导和牵头之下,斗南花产联终于成立(云南花产联斗南分会前身),以后,斗南花产联多次举办花卉栽培、玫瑰压条等技术培训和指导活动,花农受益匪浅。1998年,李丽昆到斗南租房,开展花卉包装和种球、种苗、发花等经营业务,生意正红火时,不幸的事发生了。同年12月底的一场大雪毁灭了5万多头百合种球,损失五六十万元。那时百合切花的价格在50元/扎左右,使用的种植设施是竹棚,设施非常简陋。第二年的一场大雪压垮竹棚再次让他蒙受巨大损失。一次次的挫折没有使他放弃种花,他向私人筹资约30万元,再一次投入花卉业中。 “几次失败都挺过来,对花的执著以及他自身的承受力都让人敬佩。可以说,有花的地方都有他的脚印,在不断吸取知识、获取信息的同时,他也帮了不少人的忙 。”斗南花产联的陶先生这样评价他。
花农面临新问题
云南的花农非常舍得投资,大多数人的投资模式属于“滚雪球”式,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种植范围也由昆明地区逐步扩展到了玉溪等地区。实现了规模化批量生产,有了规模效应,也方便了花卉的流通和销售。但是,花卉业发展到目前的新阶段,他们又面临着新的困境。 面积变大,管理跟不上 种植面积小的时候,不需要考虑人员、技术、销售等问题,可独自“包揽”,并且能保证有很好的经济效益。随着种植面积的由小到大,基地由“家门口”向地州扩展,种植者就必须考虑人员管理、栽培技术、销售渠道、成本控制、采后处理等环节。然而,花农们习惯了传统的栽培和销售模式,当种植面积扩大到百亩以上时,就显得有些手忙脚乱。很多人因为管理不当,最终不得不放弃大规模的种植,转而“以小求精”,缩小种植规模,从精品上多做文章。 资金缺乏,花卉品质难提高 随着花卉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相应的设施设备、采后处理保鲜、包装销售等方面的投入也加大。农户的投资方式属一次性投资,流动资金短缺阻碍了温室设施设备、施肥灌溉系统的改进、完善和品种结构的更新换代。张跃龙说:“种好花,大投入,优质康乃馨除需要有优质的种苗和品种外,土地、肥料也需要优质的,另外随着物价的上涨,棚膜等相关资材也跟着上涨,2004年每公斤棚膜就涨了7.8元,算下来一亩花的投入多了几万元。”李丽昆也表示:“玉溪研和县的110多个钢架大棚,第一年因为是‘生地’,水肥管理还容易,花卉品质也还可以,但2004年土肥就出现问题,水浇不透,也不均匀,明知必须使用灌溉设备以均匀水肥,但苦于无钱投入。” 没有资金实力的农户,难以生产出高品质的切花。实力雄厚的花卉企业,花卉品种能随行就市,随机应变。比如,玉溪通海丽都公司2004年的销售渠道由直接出口日本等国家逐渐过渡到由中间商和KIFA来负责销售,原先色淡、花枝较短的国外市场流行的玫瑰品种,被其他品种所取代,多数改为花枝长、色艳的玫瑰品种。据了解,该公司今后每年大约有1/3的品种被新的、市场流行的品种替换。丽都公司副总经理罗先生分析说:“如果某个品种、某个色系市场行情较好,将会持续2年左右,如果某个品种烂市,那就不能再种了。所以,有实力的种植者知道这些信息后,可进行花卉品种结构调整。总之,生产出市场需要、消费者喜欢的花卉产品,信息和资金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 技术落后,相关的指导和培训跟不上 目前,绝大部分花农种植的还是老品种,使用的栽培技术也属于传统式的,“一水花”之后大多处于较长时间的闲置状态,所以花卉上市量集中,不均衡。而有一定规模和栽培规程的种植基地,采用国际通用的“压条技术”可人为地进行花量控制,能达到周年供花,所以上市量均衡。 新品种的引进和普及,旧的栽培管理技术便不行了。而一些国外专家带来的所谓“新技术”很多也不适合本地使用,行业部门、协会对花农进行的新技术、新品种、保鲜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也较少,从而导致花卉质量难以提高。 熟练技术人员难找,员工频繁跳槽 “如今熟练技术人员太难找了,一些人学到技术后就走人,自立门户;另外,好不容易找到优秀的技术人员,干不了多久就可能被人挖走。在花卉行业,员工的跳槽成了家常便饭。”华明升如是说。他认为:有些人学到技术后自己去做,很好,总比不学要强,但是现在的员工,总抱有“我是在为老板打工”的观念,所以导致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出现,要转变现状,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