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2005宏观经济引导力”论坛上,北京某房地产老板作了一番精彩发言,大致意思是他是一个商人,他不应该考虑穷人,如果考虑穷人,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就是错误的,因为投资者让我去赚钱而非救济穷人。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只怕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也没有哪个大亨敢这么“赤裸表白”。且不论这些“富人”的财富是谁创造的,就是从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说,这也是非常无知的看法。今年位列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经营大部分“穷人”光顾的超市业而非专为富人开设的精品店,就算是专营奢侈品的LVMH集团,“穷人”买得起的化妆品业务利润贡献率也远远高于大牌奢侈品。联系到汽车业界,大众的发迹源于为普通德国人所设计的“甲壳虫”,而福特使T型车进入千家万户,才成就了自己的“美国汽车之父”之名;奔驰和宝马不会指望迈巴赫和劳斯莱斯赚取大钱,近两年反而“放低身段”,推出了A级车和1系列。 因为这些商家心知肚明任何消费品都存在着价格和顾客分布金字塔结构,高价格虽然有高利润;但同时消费者人数少;而低价格虽然利润率低,但却受众广泛。“薄利多销”是市场经济屡试不爽的法则,商家又有什么理由忽视金字塔的基层——“穷人”呢? 再一想,这个房产老板敢如此说,可能还是因为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北京和上海的房地产市场,还处在卖方市场。汽车业也曾经经历过卖方市场,那时候的车价与现在相比足足高了两三倍,且还供不应求,买车还要开后门,卖车的比上帝还牛。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的情况是,汽车已经不再是奢侈品,买车人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经销商不仅用送礼、优惠等各种方法把顾客吸引进展厅,而且还主动出击,提供上门试车等服务。 经销商如此倾力服务,消费者的反应却不是很热烈,这里面固然有整个市场环境的影响,但是从根本上,正说明汽车厂商对于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的理解还不是很到位,对于“你为谁造车”这个问题,并没有仔细的思考过。自主品牌的问题还不太突出,因为它们的产品都集中在中低端,它的客户群体也很广大,它的难题在于如何保持性价比优势的同时继续提高产品的品质。 而值得商榷的是合资品牌,大部分合资品牌无不自恃“全球知名品牌”,在中国市场居高临下。虽然说好货不便宜,但为什么在国际市场上是价廉代名词的日韩车,到了中国就摇身一变成了中产阶级的象征了呢?明明是一辆家庭用车,却要加上华而不实的DVD导航,用配置就能提升品牌地位么?但为什么把表面功夫做足的同时,那些看不见的真正与安全和性能有关的电子设备,却能省就省? 最近有报道,说是日本人做了个调查,认为中国的汽车产业将在2006年迎来衰退,原因是在中国五亿城镇人口中,有能力购买汽车的只是10%的高收入人群,即约5000万人。而购车过程将在2006年前后完成,此后,汽车需求的增长就可能急剧下降。看来合资品牌观点和日本人相近,他们的目光只在于城镇居民的10%而已,而在此之外的多数需求,却被忽略了。(海阳)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5-10 12:04 , Processed in 0.0862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