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底,世界500强之一的蒂森克虏伯宣布投资5000万欧元,在武汉建立车身厂;此前,该集团已投巨资在汉挺进汽车拼焊产业。 蔡玮认为,武汉的汽车制造业也以合资和民营企业为主,包袱轻、机制活、发展空间较大。武汉还具有汽车发展的重要一环——大批技术工人。 武汉成败看神龙 在2004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提出要支持“中部崛起”。地处中部重心,打造“中国底特律”一直是武汉的梦想。不过有专家认为,要实现上述梦想,武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如何改变神龙公司目前发展遇到的困境。 目前,在东风本田、中誉两大公司的产能尚未释放之际,神龙公司作为目前武汉汽车制造业的龙头老大,它的生产、销售直接决定了武汉汽车产业走势。 有业内人士直言,武汉汽车产业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一个最明显的佐证是,2003年,武汉只生产了经济型轿车,其他车型都未投入生产。 “武汉产品单一的原因在于定位是家庭轿车,而目前市场上购买公务车仍占主导地位,市场范围窄小不利于竞争。”张晓兵这样分析目前的形势。而长春、上海、广州等基本上都生产包括轿车、客车、卡车等全系列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规避风险能力较强。 国产化率相对较低,外购零部件价格偏高也是制约神龙与其他厂家竞争的一个瓶颈。富康的国产化率为80%,新近推出的标志307国产化率还不到50%,而一汽、上汽的产品国产化率都达到了90%以上,其进口零部件价格也要低得多。 值得欣喜的是,12月10日,湖北省在武昌召开支持神龙公司会议。会议决定,省政府支持神龙2000万元资金,使其零部件本土化率达到50%。 武汉要迈的第二道坎,就是要提高汽车零部件总体规模。2003年,武汉开发区汽车零部件完成产值33.59亿元,但仅及广州零部件产值的1/3,沈阳的1/6。此外,汽车产品出口只有1500万元,和其他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武汉市最为关键的是缺乏核心零部件企业。”张表示,“目前全市零部件企业主要集中在汽车塑料件和内饰件上,汽车电子刚刚起步,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基本没有。” 在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中,如何规避风险是武汉要迈的第三道坎。 目前,上海、长春的汽车产量均达到了30万,武汉的新增汽车产能正在启动。到2006年,随着神龙、东风本田及中誉的汽车产能逐步释放出来,武汉在汽车产量上将会与上海、长春持平。 蔡玮分析,在3-5年内,国内各大汽车制造商基本上都会达到上百万量的规模,此时存在积聚及风险问题。一是汽车生产厂家对于长远发展是否有规划;二是如何应对市场和经济环境因素变化带来的影响。“如何处理发展速度与长远效益的矛盾,是政府及决策层需考虑的问题。”蔡玮说。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5-10 09:55 , Processed in 0.05332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