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春风拂去残冬的余寒,穿过竹林,犹如江南丝竹声在群芳竞秀的春野袅袅萦回;蓝花方巾与竹篮中的鲜花兰草互相映衬,仿佛要将这稍纵即逝的春光揣入姑娘的芳心。这是早春二月,刘飞鸣、邬帆夫妇创作的一件表现春的意境的插花作品。这对徜徉在插花艺术天地里的伉俪十多年来创作的1000多件佳作,无不是美的再现,情的抒发,让人流连忘返、遐想无穷。而他们两人在艺术创作中的心灵的呼应,默契的配合,更让人连连称奇。
缘起一种时尚 1986年秋,古城南京的金陵职业大学园林班。一个英俊而腼腆的小伙吸引了女同学邬帆的目光。他叫刘飞鸣,来自苏北南通。专业成绩非常突出,雕刻、微型盆景样样倍儿棒,时间不长,他就在国内一些园林专业刊物上发表了学术文章。不久,又在班上拉起十几个人的队伍,组织起学校首个业余盆景爱好小组。 刘飞鸣的母亲李吉林是著名特级教师,情景教学法的创始人。得益于母亲的点拨和培养,他自幼有极强的观察能力,并对植物表现出极大兴趣。小时候他在自家庭院内栽种的一棵棕榈树,如今已长成三层楼高,中学时代,他就做出了许多植物标本。那时园林专业并不吃香,他硬是挤进了园林专业的门。 南京姑娘邬帆与刘飞鸣一样,也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爱好文学、音乐、美术、书法等,却没有一样学有所成。由于高考发挥失常,一心想当医生的理想落了空。一个从小就不爱好花草,也不懂得花草的女孩,抱着学园林专业可以游山玩水的幻想,稀里糊涂地进了园林班。出于对刘飞鸣的仰慕,她也要求加入盆景爱好小组,可刘飞鸣却说不够他的标准。有一次,她上街买杜鹃花,回来后,刘飞鸣一看就哈哈大笑,原来她买的是普通的小黄扬。邬帆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女孩。一个炎热的夏天 ,同学们放假回家了,刘飞鸣一个人在教室楼顶上摆弄他的花草,邬帆突然拿着两支棒冰出现在他面前,一副虚心学习的模样,与他讨论着眼前的花花草草,这样的“偶然”多了,刘飞鸣也深深为邬帆的聪慧灵秀所打动。 那时候,插花与人们的生活还很遥远。园林专业班也仅作为常识向学生介绍。而刘飞鸣却表现出非凡的兴趣,他和邬帆在校园里采来枫叶,用饭碗作花瓶,一起创作了一幅反映秋色的作品。虽然评比时没受到老师表扬,但这是他们合作的第一幅作品,两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无比的甜蜜。 1989年,邬帆毕业分配在玄武湖园林管理处种菊花,整天浇水、除草、治虫。与邬帆相比,刘飞鸣幸运多了,他回到南通后,被分配在文峰饭店管理树木花草,满足了他对园艺、盆景的爱好。 上世纪90年代初,鲜花逐步受到时尚人士的青睐。1990年夏,南通市政府在文峰饭店接待几位贵宾,饭店老总要刘飞鸣插盆鲜花摆在餐桌上。当时,市场上没有花材、花泥,刘飞鸣拿来饭盆,装上黄沙,找来一些鲜花、竹枝,创作了一件连自己也说不清含义的作品。就是这件作品,让贵宾喜形于色,给政府和饭店领导脸上增添了光彩。打那以后,他渐渐对插花入了门,一有空就在屋子里摆弄起来。只要得知哪里有插花比赛,他总是想方设法前去开开眼界,但每每参赛,总让他扫兴而归。 1991年国庆节前夕,上海黄浦江边,汹涌的浪涛冲击着一个年轻人的心灵。他就是刘飞鸣。刘飞鸣和另4名选手组成南通市代表队,前来参加“花之韵”上海首届国际插花比赛,精心准备了很长时间,没料到头天晚上将作品送到展览地,第二天早晨就被“扫地出门”。他默默地来到江边,深陷在强烈的挫败感中。此刻,他自然想起了邬帆,要是有她在身边,那该有多好啊! 其实,刘飞鸣的新的追求,牵动了远方姑娘的心。不久,邬帆便离开省城,来到了刘飞鸣的身边,1992年,他们举行了婚礼。同时,这对新人挽着手共同走进了插花的艺术宫殿。
沉醉一方天地 中国的插花艺术,是东方艺术宝库里独具魅力的一朵奇葩。如何使传统的艺术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需要艺术家们付出大量的心血。刘飞鸣、邬帆没有老师,没有更多的教材,但这对年轻人敢想肯做,创作的激情无时不在他们的胸间澎湃。 树根、斗笠、旧竹篓,麻绳、纸条、柳枝条……这些在普通人看来尽是杂物、废物,而在他们眼里却成了宝贝。在他们的家中,随处可见这些物品。为从民间搜集这些宝贵的插花道具和材料,他俩常常下乡采风。去年,他们在通州市兴仁镇赶庙会准备离开时,一个老汉拉着一只造型别致的小船与他们擦肩而过,他们上前拦住了老汉,好说歹说,花了六七百元买了下来,运回家中。这成为他们以后创作中的一个巨型道具。 插花表现的题材丰富多彩,需要作者从其他众多的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多读一点诗,使作品多一点‘诗情’;多看一些画,让作品增加一点‘画意’;多听一点儿乐曲,使作品具有更强的韵律感。”这是他们对自己的一贯要求。 观察、思考、读书、感悟、创造,他们徜徉在艺术的海洋里。 一个拂堤杨柳醉春烟的季节,刘飞鸣带着妻子登上南通电视塔一览风光。当两人的目光停留在他们居住的那片老屋时,猛然发现那屋脊上看似简单的青瓦,弧度优美,流线与直线勾勒出一种韵味独特的诗和画。老屋早晚要拆除,一种要将岁月定格的灵感催发了作品《老屋的回忆》的诞生:悠悠青瓦上的一盆香葱,一层寒霜,几枝野花,几片枯叶,让你勾起童年的回忆,叫你挥之不去! 清澈的溪水边风蒲猎猎,野花簇簇,山风撩动着姑娘的芳心,斗笠与柴薪正静待着主人小憩归来。这是一件描绘姑娘劳动后的喜悦与满足的作品。它的问世缘起于几捆柴火。一天,饭店几个农民工把捡来的柴火捆扎在一边。邬帆突然发现捆扎的柴火错落有致,不失为美,硬是把它抱了回来。联想到山里女孩的劳动场景,他们便采用景实人虚的手法,创作出作品《山中小憩》。 插花作品多以鲜花为主要制作材料,其寿命仍然是短暂的。他们每创作一件,惟一留资料的途径就是拍成照片。那时候,他们不懂照相,南通也没有冲洗反转片的照相馆。他们都是请人来拍,每月几次自费乘船去上海冲洗照片。 在婚后一年时间里,他们就创作了近百件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现代生活韵味的作品,并在国内一些专业报刊上多次发表作品及论文。
合写一个传奇 1993年春,当发现都市的人们只知买花,不知赏花时,他们在南通首次举办“刘飞鸣、邬帆插花艺术展”,开了国内插花个人艺术展的先河。1995年,电视专题片《刘飞鸣、邬帆谈插花艺术》在美国东方卫星电视台播出,引起海内外关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市场上现代花艺设计、创意插花书籍还是空白。他们萌发了填补这一空白的念头,围绕新的主题,规定每月创作作品不少于10件。可不到半年,便陷入死胡同,好作品怎么也创作不出来。恰在这时,他们从一个台商那里借来了几本台湾的插花资料,思路很快被打开,新作品源源不断。这期间,他们创作的系列作品《荷花》作为大陆作品,首次发表在台湾专业杂志上。1998年4月,他们的首部合作书籍《现代花艺设计》终于问世,紧接着,在短短几年内,陆续合作出版了8本《创意插花》花艺系列,现在第9本亦已完稿。 刘飞鸣、邬帆先后有30多件作品在全国性、国际性插花花艺大赛中获奖。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举行,中国各地及日本、法国、印度等国的插花高手云集。他们参赛的8件作品有7件获奖,其中一件作品获得4个大奖中的一个,16个金奖他们摘取了3个,成为本次博览会获奖最高也是最多的一组。 透过他们的精品,发现一个令人称奇的现象:所有获奖作品均为二人合作。刘飞鸣的思维偏重理性,创作都要预先构思,不酝酿成熟不动手。而邬帆属于感性化思维,想象力丰富,思维十分活跃,灵感一来就动手,在变化中完成创作。刘飞鸣的“框子”,常常被邬帆突破,而邬帆的创意,又常常由刘飞鸣变为现实。那年在昆明获得大奖的作品《雷雨》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当组委会给了一个“秋”的命题时,很多选手用五谷丰登、枫叶等来表现,而他们却别出心裁地选择了风。当刘飞鸣的框架一摆,便显得表现力度不够。邬帆顿时想起三年前在南通公园桥上所见的一幕:漫天乌云滚动,闪电劈空而下,疯狂的台风几乎要把河边的树连根拔起……于是,在作品中增添了乌云和闪电的元素,刘飞鸣又强化表现了画中雷雨。一件具有“迅雷不及掩耳,疾霆不暇掩目”艺术感染力的精品终于诞生了! 刘飞鸣、邬帆用插花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去年,他们获得南通市“五一劳动奖”,今年“三八”前夕,邬帆还被评为“江苏省十大自学成才标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