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协会作为民间组织,往往都有会员发展缓慢、纪律约束性弱和资金不足的“软肋”,而上海插花花艺协会在二十年的发展中,本着“有作为才有地位、有思路才有出路、有活动才有活力”的办会原则,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上海插花花艺协会成立于1987年,最初资金不足两千元,只有一间小小的办公室,区区几十名会员。而今,遍布上海的四千多名会员,现代、宽敞的办公室和电教室,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影响,让它在国内业界的协会中脱颖而出。 “三贴近”融入社会 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具有企事业单位密集,企业职工众多的特点。以此为突破口,蔡仲娟会长带着她的秘书处成员深入基层宣传插花艺术。他们先后走访了上海总工会、上海企业家联合会等单位,高雅的插花艺术和蔡仲娟的诚恳打动了相关负责人的心。总工会将上海插花协会介绍给各大企事业单位,协会工作人员开始针对这些单位的员工办培训班,手把手教员工插花,表演花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插花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加入协会。目前包括沪东造船厂、华虹电子、金山石化等万人以上的大企业都将插花作为企业文化节内容的一部分,企业内部还成立了插花分会。 为了能贴近群众生活,让插花进社区,协会在上海各区建立了办事处,每个办事处都有“三挂钩”的任务。蔡仲娟说,三挂钩就是和精神文明办挂钩、区绿化局挂钩、各个街道办事处挂钩。有了这种横向联系,协会工作逐渐渗入百姓生活中,至今为居民举办了上千场插花讲座。 为了能让插花走进校园,蔡仲娟多次走访上海教育局,通过协商,目前上海师范大学、交大农学院、同济大学等都把插花列为选修课。协会还在很多中学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插花比赛。 面对插花爱好者纷纷要求入会的情况,蔡仲娟笑谈,加入插花协会也是有“门槛”的———必须经过协会初级培训。这个小小门槛的设立,能大大增强协会招牌的含金量,更加激发了大家入会热情。 目前,协会基础会员达到了四千多名,有了群众基础,协会还要在提高花艺水平上下功夫,为此,协会内部成立了插花研究会作为艺术研究、领导教学的部门,成员都是有一定造诣的花艺师。他们在指导基础会员进行插花活动和插花历史、艺术理论研究、创新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协会规定,基础会员加入研究会必须获得上海市级比赛的冠军,每年一位冠军的加入,也为研究会及时补充了新鲜的“血液”。 务实形成凝聚力 现在协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会议”风格,有什么事情需要临时开会,一个电话打过去,核心会员几乎全部到场。曾经有一位绿化局的领导称,这些义务会员比拿工资的职员都要积极。 纪苗英加入协会已经十几年了,只要有会议,她都会放下自己的工作来参加。她介绍,协会会议分为事务性会议和研讨性会议两类:事务性会议有半年一次的理事会、一年一次的年会、四年一次的换届会议等。研讨性的会议则是各种活动总结会、工作交流会以及协会聘请的专家、艺术家讲座。研讨性的会议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事务性的会议往往决定研讨性会议的内容。所以,两种会议大家响应都很积极。 研讨性的会议是协会会员学习的重要机会,除了花艺交流,协会往往还会聘请一些音乐家、画家、演艺界人士及园林专家来做讲座,提高大家的艺术素养、开拓视野。近期就聘请音乐学院教授做了一场题为《有花的歌剧》讲座,令会员受益匪浅。 而各种比赛、活动过后的“总结会”也是研讨会议中的一大特色。经验教训通过总结会形成文字。细节安排一一形成流程。蔡仲娟认为,这是协会的宝贵财富。“以后即使这套班子全换掉,按照流程再做些适当更改,新班子一样可以把各种活动搞好”蔡仲娟说。 最经常组织的是各区办事处“工作交流会”。交流会上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会员精神面貌的变化:协会发展之初,各区代表见面先互道苦水,而近些年,大家见面后最先谈的改成了本区在发展会员,组织活动方面的经验,互相学习。 “会议不流于形式,开会真能解决实际问题,反映与会代表的心声和意见,这样的会议我们愿意开,而蔡会长这么大年龄还为大家不辞辛苦,她的带头作用也是大家积极参加会议的核心凝聚力”,一位协会代表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有声誉变成有效益 协会有了作为自然就有了地位。二十年的努力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肯定,一直困扰协会发展的资金问题也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了。协会目前的资金主要有四个来源:首先,随着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各企事业单位赞助逐渐多了起来;其次,举办各种花艺培训和花艺比赛,报名参加的越来越多,收入也作为协会经费一部分;第三,协会各区办事处都有插花书籍销售,加上会员缴纳会费以及骨干会员的个人赞助,数目虽然不多,也是协会收入的一部分;另外劳动局开展技术培训,需要技术服务也来找协会,也可以增加一部分收入。 其中协会活动收入是最重要的,“协会要有活力,离不开各种活动,”蔡仲娟说。目前,“上海杯”插花花艺大赛已经组织了5届,“花之韵”国际插花展览也形成了国际品牌,参会的各国代表越来越多。“活动开展得越成功,一个地区的花艺文化越成气候。”一位上海园林绿化局的领导这样肯定活动的成效。活动和一些企业、花卉市场合办,企业有钱,协会有技术,相得益彰,除了主要的社会效益外,一部分门票及报名费用也成了协会发展的“基金”。 记者近期在上海插花花艺协会总部看到,高档的办公大厦门口挂着四块大牌子,其中一块就是上海插花花艺协会,蔡仲娟高兴地为记者在门口拍照,笑容流露出发自内心的自豪感。位于12层的办公室窗明几净,宽敞的会议室里,电脑、文件档案室一应俱全,6名秘书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的工作着。而13层则是协会下属的插花花艺学校的电教室。这样的硬件设备,在上海各种行业协会里是凤毛麟角的。蔡仲娟介绍,办公场所是上海园林绿化局最近提供的,因为绿化局领导认为协会为政府、为百姓做了许多事情,这样的协会应该给予支持。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5-1 01:48 , Processed in 0.10927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