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出现严重西化,如此下去,怎么实现中西医并重?”全国政协委员、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连建伟在医卫界别联组讨论会上说。他认为,中医药人必须增强自信、自强意识,抓住当前良好的发展机遇,坚持突出中医药特色,振兴中医药事业。 连建伟说,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早就提出了“中西医并重”这一符合中国国情的卫生工作的总方针。坚持“中西医并重”和“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但长期以来,“中西医并重”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医疗机构中综合医院13120家,中医院仅2665家;2005年分科医师数共有执业医师1607673人,其中中医(包括民族医学和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仅229910人。医学教育来看,全国100多所西医院校的学生只用1/60的时间 (60学时左右)学一点中医知识,而全国32所中医院校的中医学生却必须用1/3的时间(1200学时左右)学习大量的西医知识。如四川省一位省领导所说,“中医高等院校采取了西医高等院校的教育方式,而失去了中医教育的特点,违背了中医成才的规律。” 几乎90%以上中医硕、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是动物实验研究,根本没有突出中医学术特色,甚至有的论文内容根本与中医药无关,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数既不能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也不能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临床疗效是中医生存之本,是硬道理。若只追求动物实验“指标”,轻视中医经典的研习,忽视中医临床能力的培养,却美其名日“中医科学化”、“中医现代化”。如此下去,中医将走向何方?说到这里,连委员有些激动。“传统的中成药由于利润较薄,挣不到钱,目前有近500种传统中成药已无药厂生产了。最终损害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也丢失了中医治病的武器。” 连建伟认为,医学科研经费的划拨上也偏重西医药,真正中医药研究的经费很少。而且从科研方法论上丢掉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作用,不少课题成了研究中医的伪科学,并非中医研究的真学问。 中医药与西医药是各具优势,相互补充而又不能相互取代的两大医疗保健体系。中医药是我国原创性的医学,在中医药的国际传播上,决不能拿西医药的“标准”来判断中医药的“科学”与否,如此只能导致中医药丧失自身的特色优势而走向消亡。 为此,连建伟建议加强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信中医,用中药”的良好环境;要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人才,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坚持“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的中医成才道路,进行中医药教学改革。大力发展留学生教学,积极对外传播中医药文化。同时,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维护中医药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利益,大力开发和生产传统中药产品。他希望中医药界人士增强自信、自强意识,要充分认识到中医药的优势,从文化多元、科学多元的角度来增强自信心,坚持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发展中医药事业,抓住当前良好的发展机遇,发扬国粹,振兴中医药,真正实现中西医并重,为全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5-11 00:21 , Processed in 0.10723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