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金650万亩林地“动”起来 中国园林网6月6日消息:到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5亿元,第二产业180亿元,第三产业65亿元。向650万亩林地要效益,我市林业产业的发展迎来“春天”。截止2007年,我市的林业产值比5年前增长了几倍,而在新一轮“绿色春风”的推动下,我市更是重拳出击——依托我市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笋用竹、材用竹、“三木药材”和森林旅游,我市林业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650万亩林地的厚积薄发,势必将在新一轮的发展推动下,乘风破浪! 林产共兴产值比五年前增长近5倍 2005年,我市提出了全市发展50万亩工业原料林,每年按照5-10万亩推进,再造一个新的资源体系,换取现有生态安全,促进林产业发展。绿了城市,富了农民,通过3年的发展,我市定格了一幅林产共兴的“绿色镜头”:截至目前,全市现有林地面积650万亩,公益林350万亩,人工商品林300万亩,木材畜积量284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6.8%。 依托我市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笋用竹、材用竹、“三木药材”和森林旅游,我市林业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简单说来,我市林业产业的发展,重点锁定四大类——短周期工业原料林,材用竹产业基地、笋用竹基地建设,“三木”药材基地建设,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而因此,我市林业产业也随之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相关负责人给笔者透露了这样一组数据,截止2007年,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220.3亿元,第一产业51.2亿元,第二产业111.8亿元,第三产业57.3亿元,比2003年林业产业总产值472926万元增长近5倍。 生态效益双丰收绿了城市富了农民 据统计,全市目前现有林地面积65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15%,各类林产业生产基地224.8万亩。“林产业对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近年来,我市注重发挥成都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坚持两业并举的发展方针,在确保林业生态效益发挥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业产业。通过培育林业龙头企业,走以农户联基地,基地联龙头,龙头联市场的林业产业发展路子,促进了森林资源向森林资本的转变,初步形成了涵盖范围较广、产业链较长、产品种类较多的林业产业体系。 谈及林业产业发展给我市带来的促进作用时,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一方面,在当前农民收入持续低速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纯农户收入增长困难的情况下,林业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与此同时,另一方面,随着我市林业产业的发展,再造一个森林资源体系,在给城市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助推着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2010年我市林业产值达300亿元 “未来三年,我市要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坚持以培育森林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龙头,以新技术为支撑,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初步建成资源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结构稳定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目标既定,我市蓄势待发:到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5亿元,第二产业180亿元,第三产业65亿元。 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我市正着手制定“全域成都”的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将根据我市现有可利用的林地资源和现有加工企业对原料的需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全面推进林业一、二、三产的协调发展,繁荣林区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成都生态建设。 同时,我市将通过全面实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调整不适应林业产业发展的生产关系,引导我市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推动静态的森林资源向动态的林业产业资本转变,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以巩固退耕还林为目的,加快培育后续产业。”负责人透露,我市将充分利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加快培育后续产业,尽快形成生态和经济效益。而在林业产业不可忽视的生态旅游发展上,我市更是重拳出击,将建设成都西部龙门山、东部龙泉山国际生态旅游大区。通过整体策划、国际招标,系统规划和建设具有国际影响的生态旅游品牌。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5-9 09:35 , Processed in 0.08107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