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上海的农业,不少人的反应是:上海还有农业吗?上海还有农业发展的空间和氛围吗?上海的农业是什么状况? 带着人们种种“合理”的质疑,记者近日在上海深入采访后发现:上海将农业放在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项政治责任,也是保障自身稳定的现实必需;上海正在用现代的手段来发展农业,国际上最先进的农业科技装备、组织方式、保障形式,都能在这里找到活跃的影子;农业不再只是单一门类,一二三产业在这里有机地融合;创新现代农业体系,形成为全国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除了壮大自身,上海正在服务全国。 农业比重不到1%,作用100% 在我国农业增加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11.7%的情况下,上海农业增加值却仅占当地的0.9%,那还要不要农业? 对此,上海人做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没有农业的城市是没有生命的城市。比重虽小,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使上海农业占GDP的份额只有不到1%,但它的作用仍然是百分之百的。” 上海市委、市政府对于发展农业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俞正声指出,要针对上海特点,将政策聚焦在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和土地流转上,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鼓励发展为城市服务的蔬菜、水产养殖和畜牧业生产。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说:“上海农业要有一定的保有量,这是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上海的实际需要,是上海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我们丝毫不能因为大市场、大流通而忽视本地农产品的生产,丝毫不能因为农业比重小而轻视农业,丝毫不能因为粮食比较效益低而放弃粮食生产。” 近年来,上海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160万亩的底线,确保每年粮食总产20亿斤的总体目标;稳定农产品生产,保证每年绿叶蔬菜自给率占50%,生猪保有量达250万头,家禽4700万只,牛奶22万吨,水产品35万吨。 为此,上海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耕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推行种养,鼓励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推广秸秆还田和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耕地质量;从2004年开始,上海实施100万亩设施粮田和30万亩设施菜田工程建设,目前已累计建成设施粮田102万亩,设施菜田15万亩,设施农田建设改善了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从2007年起,开始实施400家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和60家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建设项目。 与此同时,上海市还研究出台了一系列以水稻为主的稳粮政策措施,且力度不断加大。2007年,包括种粮直接补贴、水稻良种补贴、统一供种、农资综合补贴、农业补贴与植保、保险补贴在内的粮食生产补贴总资金约3.2亿元,平均每亩水稻172元,相当于全国水稻亩均补贴70元的2.4倍。今年上海加上中央两级财政,粮食种植各类补贴将达到3.4亿元。其中,仅在全国范围内首先实施的良种免费供应一项,上海每年财政支出就达5500万元左右。 “除了农产品保障的经济功能,农业还有着不可估量的生态价值。”上海市农委副主任殷欧对记者说,“郊区的稻田、菜田、果林已成为调节城市生态不可或缺的绿色屏障。水稻田就如同城市的季节性湿地。所以说,种粮不赚钱,回头看生态。”他介绍说,各区县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包括嘉定的马陆葡萄、南汇西甜瓜、彭镇青扁豆、崇明花菜等,以及正在兴起的农业观光园、农业主题公园也都起到了很好的生态保护作用。 用现代手段,提升农业“三力” 殷欧告诉记者:“近年来,上海一直在用现代的装备、现代的科技来提升农业的能力;用土地规模经营、建立合作社等现代经营方式,来加强农业的活力;用政府补贴、农业保险来提高农民发展农业的动力。” 目前,上海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到56%。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不断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江农场和松江区实施的精准农业,采用变量施肥和平衡施肥等技术,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实现西瓜产量提高14%~27%,水稻增产9%~13%,小麦增产18.2%,大麦增产22.2%。上海自主开发的“为农综合服务信息查询系统”,实现了电视、电脑和电话的“三电合一”,让农民不用上网就能直观享受信息化带来的成果,目前这一系统正在全市推开。 在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农作物的整个栽培过程有许多不同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如所有农作物的肥水、空气和温湿度,都由监控电脑按需调节供给;室顶备有雨水集纳装置,农作物的“饮用水”都是天然净水;各种蔬菜一年四季都能栽种、收获,产量要比传统栽培高出几十倍;这里还有国际首创、国内领先的储液储气式无土栽培系统,利用此系统进行蔬菜生产,可节约成本30%以上。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正引领上海市郊农民走上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之路。到2007年底全市合作社已增加到705家,入社社员7万多人,带动农户数13.5万户。位于崇明县的上海健绿花菜合作社带头人高学德告诉记者,“过去由于消息不灵通,农民种花菜靠小贩收购,价格被压得很低,一亩地只赚200元至300元。2004年中兴镇11位农户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组建成立了合作社,有专人负责收集市场信息,有技术人员统一指导生产,现在一亩地能赚上千元。”目前合作社拥有蔬菜生产基地12560亩,股东社员184户,股本资金1000余万元,年产崇明优质花菜18000多吨,其他瓜果蔬菜10000多吨,年产值3000万元左右。 此外,上海市不断加大补贴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保险,为现代农业发展保驾护航。目前上海农业保险覆盖率已占农业可保资源的30%左右,其中全市水稻、家禽、奶牛的承保率已近100%,生猪承保率也超过80%。2008年上海市财政将安排5000万元贷款担保资金,用于扶持区县开展农业贷款担保,进一步拓宽农业保险险种范围,提高农业保险投保补贴标准。 创新农业形态,推进“接二连三” 在上海,有一词正被频繁提及———农业“接二连三”。即,上海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养殖业,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一二三产业正在有机融合衔接在一起。 奉贤区副区长俞凯丰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有着深刻的思考,“创意农业就是‘无边界产业’,要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以科技和文化作为驱动‘引擎’,以自然农业生态为依托,以高效的农业生产为基础,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以扩大经营收入,让农民受益。可以说,奉贤现代农业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以奉贤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以庄行农业园区、绿都农业园区、申隆申亚农业园区和海湾都市菜园为配套的奉贤都市现代农业“一核四园”发展框架已基本成型。运用工业化的理念,奉贤现代农业园区荟萃了国内外一流的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大公司、大集团和知名品牌企业,目前已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40多家落户,形成了蔬菜食用菌加工、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乳制品加工、生物科技五大产业链。2007年奉贤区的“一核四园”成功实现产值30亿元、带动销售30亿元的业绩,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一流农业产业集群,显示出了强劲的辐射带动功能。奉贤区还形成了运用现代繁育、无土栽培、气候调控等前沿技术的生物科技设施农业,以及具有观光、旅游、休闲、科普功能的生态景观农业。 不止是奉贤区,目前上海各郊区县都已发展起各具特色的“接二连三”的农业项目,形成了与全市大旅游一体化的现代都市农业旅游布局。有体现农业生产与丰收的农业旅游节庆,如南汇桃花节、崇明森林节等;有观光农园,如鲜花港、马陆葡萄园等;有综合性农业主题公园,融观光休闲、科普于一体,如孙桥农业开发区、廊下现代农业园区等;有人工生态林公园,如崇明东平森林公园等;有改造自然村宅、体现农村风俗风情的农家乐,如崇明前卫村、嘉定毛桥村、金山中华村等。通过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农业旅游已初步形成崇明县绿华明珠湖地区、松江五厍农业园区、金山廊下现代农业园区、嘉定华亭地区等集聚板块。这些农业旅游景点达50多个,2007年接待各类涉农游客700多万人次,涉农旅游总收入10亿多元,直接间接解决当地农民就业近2万人。 既要壮大自身,更要服务全国 崇明的蟹养到新疆,南汇的瓜种到云南,上海的农业已经“飞”向了全国各地。奉贤区农委在黑龙江木兰县建立“哈哈木兰”品牌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规模达5万亩,基地内的3000户种植农民组成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育秧、统一栽培、统一经销大米到上海,项目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崇明县养蟹面积有106万亩,其中岛外就达到96万亩,遍及全国8个省区28个县,河蟹总产量超过1万吨,产品销往各大城市,出口港澳及东南亚市场。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在全国建立蔬菜、食用菌特约生产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3万亩,推广花卉、良种50多万公斤,带动外地1万多户农户增产增收。 这种域外农业,通常是上海提供种源、技术和市场,外省市以土地、设施和资源为侧重,共同开发,使两地农民互融共进,提高收入。目前,上海在30多个省市都建立了粮食、奶牛、水产、蔬菜等生产基地和合作项目,累计投资额12亿元,异地种养总面积达到230万亩,相当于上海农田面积的70%。 在发展域外农业的同时,上海不断将农业优质种源、农业先进装备、农业现代科技等推向全国,南至海南,北至黑龙江,遍布全国30余个省市区。如今,从“节水旱稻”到“花培”啤酒大麦,从“团头鲂一号”鱼种到蛋鸡良种,已经有400多个“上海种源”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区,各类优良种子、种禽、种苗,在全国的销售额达30多亿元。 运用现代工业技术武装起来的上海农业装备,成为上海农业服务全国的又一重要内容。经过多年攻关,上海开发的大型智能温室、多功能油菜收割机、秸秆捆扎机和包膜机等新一代农机具,已经在全国叫响,逐步把农业领进“工业时代”。 近年来,上海农业服务全国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供农业信息服务。上海农业网为全国各地的农业工作者、农民提供了一个交流和服务平台。目前注册会员已有1.8万家,外省市会员数达80%以上。在供求信息等自助发布信息栏目中,外省市发布信息数占70%以上;“上海农科热线”365天24小时全天候为农民提供有关农业科技信息咨询服务,自开通以来已接到来信、来电35万人次,外省市占48%。 通过农产品会展服务全国,上海还着力搭建农展平台帮助各地农产品拓展市场。每年先后主办或协办十几个大型农副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全国各地前来展销,成交金额高达200多亿元。如今上海已成为兄弟省市农产品的交易平台和优质农产品供应聚集地。目前,上海正在建设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未来上海必将成为国际化的涉农产品采购交易和物流配送中心,成为全国乃至国际化的农业经济集聚地。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5-8 22:29 , Processed in 0.11520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