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杜鹃专类园病虫害综合防治

2009-4-11 13:52| 发布者: 美好时光| 查看: 111| 评论: 0|原作者: 戴德渭 陈文霞|来自: 南京市园林科研所

    杜鹃由于花色品种多,花繁叶茂,花期长久,因此近年来,在广场、道路景观带成片地栽植,起到明显的美化作用。但它也容易受到几十种病虫害的侵害而失去观赏性。历年来,许多单位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来进行防治,但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未真正做到以防为主。通过三年的调查研究,我们摸索了一些综合防治的方法。

    1.栽植地的选择
    杜鹃是喜荫的植物,太阳的直射对它生长不利,所以杜鹃专类园最好选择在有树影遮荫的地方,或者在做绿化设计时,就考虑到这一点,有意地在专类园中配置乔木。

    2.土壤
    杜鹃喜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但由于各专类园和景观都要用水泥做道路和铺装,使得杜鹃栽植地土壤板结,碱性严重,所以必须把栽植地的土壤进行更换,并加一定量的泥炭土。

    3.杜鹃的栽植
    杜鹃最适宜在初春或深秋时栽植,如在其它季节栽植,必须架设荫棚,定植时必须使根系和泥土匀实,但又不宜过于紧实,而且使根茎附近土壤面呈弧形状态,这样既可保护植株浅表性的根系不受严寒的冻害,又有利于排水。

    4.杜鹃的日常管理

    4.1浇水
  杜鹃对土壤干湿度要求是润而不湿。一般春秋季节,对露地栽种的杜鹃可以隔2—3天浇一次透水,在炎热夏季,每天至少浇一次水。日常浇水,切忌用碱性水,浇水时还应注意水温不宜过冷,尤其在炎热夏天,用过冷水浇透,造成土温骤然降低,影响根系吸水,干扰植株生理平衡。

    4.2喷雾
    杜鹃喜欢空气湿度大的环境,但有些杜鹃专类园都建在广场、道路两旁,空气流动快,比较干燥,所以必须经常对杜鹃叶片进行喷水或对周围空气进行喷雾,使杜鹃园周围空气保持湿润,有利于杜鹃的生长。

    4. 3施肥
    在每年的冬末春初,最好能对杜鹃园施一些有机肥料做基肥。4—5月份杜鹃开花后,由于植株在花期中消耗掉大量养分,随着叶芽萌发,新梢抽长,可每隔15天左右追一次肥。入伏后,枝梢大多已停止生长,此时正值高温季节,生理活动减弱,可以不再追肥。秋后,气候渐趋凉爽,且时有秋雨绵绵,温湿度宜于杜鹃生长,此时可做最后一次追肥,入冬后一般不宜施肥。

    4.4修枝
    修剪整枝是日常维护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它能调节生长发育,从而使长势旺盛。日常修剪需剪掉少数病枝、纤弱老枝,结合树冠形态删除一些过密枝条,增加通风透光,有利于植株生长。对于杜鹃园须经常检查,发现有枯枝、病枝,应及时清除,以减少病虫害在杜鹃中蔓延。

    4.5及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根据这几年的调查,杜鹃主要有11种病害和18种虫害。杜鹃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简述如下:

    4.5.1  叶斑病类病害
    叶斑病是一种广义性的病害类型。初期叶片上出现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展成圆形或多边形大斑,有的种类病斑周围有褪绿色环晕,有些种类病斑边缘色深而明显,引起杜鹃提早落叶或整片叶子腐烂。引起叶斑病的病原是真菌,如杜鹃叶斑病,病原为Cercos]:)0ra和Set9toria属的真菌;杜鹃灰斑病,病原为(3adosl~)()rium属的真菌;杜鹃黑痣病,病原为Rhytisnla属的真菌:杜鹃灰霉病,病原为BotrVtis属真菌。
    这些病的发病规律是: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随其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风雨、浇水飞溅传播。可从伤口侵入或直接侵入。从春季到秋季,可多次侵染,侵染的适温为20℃~35℃。土壤湿度大,通风不良、高温多雾、寄主生长衰弱情况下,发病更严重,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发病,后逐渐向上蔓延。
    化学防治方法:每年的4月中旬,在这些病害的发病初期,及时喷施5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2.5%速保利1000倍液,隔10~15天喷1次,连续施用2—3次.

    4.5.2  叶肿病类病害
    此病主要发生在嫩叶、新梢、幼芽和花等幼嫩组织上。嫩叶被害后初期出现淡绿色,稍凹陷,近圆形病斑。病部肿大肥厚,病斑逐渐变为淡红色,同时扩大成不规则形,表面出现一层白色粉状物,后期病斑变黑褐色。病叶枯萎脱落,嫩叶和嫩芽受害后,在顶端形成瘿瘤或肥厚叶片,导致枯梢。被害花瓣变得肥厚,呈肉质或蜡质瘿瘤。

    引起叶肿病的病原是Exo|3asidium属的真菌。这种病主要发生在每年的5月底到7月初。以菌丝体或担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风雨、浇水飞溅传播。从伤口或直接侵入,侵染适温为24~30℃。通风不良、高温多露,发病严重,主要是嫩叶、嫩梢易发病。化学防治方法:发现在有叶肿病危害历史的杜鹃园,在每年的4月初开始喷百菌清进行预防。如已发生危害,可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隔10天喷1次,连喷3次,可以有效控制该病的危害。

    4.5.3  丛枝、花叶类病害
    杜鹃丛枝病的主要症状是在杜鹃的枝上,从叶腋徒长出许多小枝,小枝的叶腋徒长出更小的枝条,枝条上的叶片缩小,呈丛枝状。造成丛枝的原因是由于杜鹃受到了类菌质体的危害。
    花叶病的症状主要是叶片上出现不规则的黄色花纹,引起花叶病的病原是病毒。对丛枝病和花叶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愈办法,只能在发现有丛枝或黄叶症状时,对染病杜鹃植株清除烧毁,这类病是通过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如蓟马、网蝽或红蜘蛛等传播,所以在平时应注意对这些昆虫的防治。预防措施是1.5%植病灵乳剂800一1200倍液喷雾,隔10~15天,连喷2~3次,或10%混合脂肪酸水乳剂50~l00倍喷雾。

    4.5.4  黄化病
    这种病的症状主要是植株的叶片慢慢变黄,植株生长受限,叶片慢慢脱落,最后引起整株死亡。
    引起黄化病的原因主要是土壤碱度过高,使得植物所需Fe。’离子变成Fe。’而不能被杜鹃植株吸收,植物的叶绿素就不能生成。
    一般在城市中,由于新建楼房、广场、道路产生许多含碱的建筑垃圾,使杜鹃栽植土也变成碱性而影响了杜鹃的正常生理活动。可以在栽植杜鹃时,对土壤进行检测,对过碱的土壤,应该更换,最好换山土,也可以在农田土中加一些过磷酸钙和泥炭土,以防止杜鹃黄化病的产生。

    4.5.5  梨网蝽(军配虫)
    梨网蝽是杜鹃上严重害虫之一,每年的4一10月都有此虫的危害。危害时成虫和幼虫群栖在叶背刺吸汁液,被害叶片出现苍白或黄白色斑,叶背有黄褐色斑,有黏液及排泄物,引起杜鹃提早落叶,生长势不良。影响杜鹃的观赏价值。
    军配虫成虫体长3.4毫米,体扁,黑褐色,翅半透明,布满网状纹。停栖时,两翅合并成“x”状黑色线纹。卵香蕉状,若虫似成虫,腹节有数个刺突。
    梨网蝽以成虫在杂草、落叶、土缝中越冬。翌年4fl越冬成虫开始危害,7—8月危害最严重。梨网蝽一年有5代,世代重叠。雌成虫将卵产在叶背的叶肉内,卵上盖有黑褐色胶状物。8月下旬至9月上旬全部羽化为成虫,刺吸危害一段时间,随寄主落叶或寻找合适场所越冬。
    5月中、下旬是防治梨网蝽第一代若虫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代若虫孵化期较整齐。平时要加强调查虫情,掌握虫情。在若虫期喷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29%净叶宝乳油1500倍液或50%已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或5%锐劲特悬浮剂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均可很好控制该虫的危害。

    4.5.6  蚧虫类害虫
    危害杜鹃的蚧虫主要有二种,一种为考氏白盾蚧,另一种为长白蚧。蚧虫在叶和枝上刺吸汁液,使叶片黄化,枝梢枯萎;并诱发煤污病,严重时造成整株死亡。
    对于蚧虫的防治,主要是要抓住蚧虫的孵化期。在蚧虫刚孵化,若虫还在爬行未固定,虫体上还未产生蜡质时进行药物防治效果最好。考氏白盾蚧在华东地区1年发生2~3代,每年的4—5月,8—9,F],,12月至次年1月为若虫的初孵期,由于各地小气候不同,南京地区各单位孵化盛期有一些差异,所以在这期间内,必须加强检查,以免错过最佳防治时期。在孵化盛期喷100A,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或40%毒死蜱1000倍液或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或200A,喹硫磷乳油1500倍液都能有很好的防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4-30 19:28 , Processed in 0.0746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