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30日—9月4日,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在德国海滨城市罗斯托克召开了第55届年会,会上公布了2002年全球花卉统计数字。今年8月,农业部正式发布了2002年我国花卉业统计数据。比较分析,引发对我国花卉业发展现状的思考。
世界花卉业稳中有升
2002年全球花木总产值为750亿欧元。其中花卉产值600亿欧元,占总产值的80%;观赏苗木140亿欧元,占18.67%;种球7.5亿欧元,占1%;其他2.5亿欧元,占0.33%。
亚洲、美洲、欧洲是世界三大花卉生产区域。亚洲位居第一,生产总值400亿欧元,以日本、中国、韩国为主。美洲170亿欧元,其中北美160亿欧元,南美10亿欧元。欧洲135亿欧元。这三大花卉生产区域,合计占全球花卉生产总值的94%。 2002年全球花卉出口总值已经由1982年的20亿欧元上升到80亿欧元。荷兰仍然是世界花卉出口第一大国,出口额56.8亿欧元,占世界花卉出口总值的71%。排在第二到第四位的分别是哥伦比亚、肯尼亚和以色列。 总体来说,全球花卉生产和贸易呈平稳态势。相对欧洲和北美而言,亚洲、南美和非洲花卉生产和贸易发展比较快。亚洲各国生产的花卉,除满足本国、本区域市场需求外,集中出口到欧洲市场。南美的哥伦比亚,依靠适宜的气候条件、外资与技术的大量输入,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靠近北美花卉消费大市场),花卉生产和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2002年哥伦比亚 花卉出口超过6亿欧元,销往北美市场约占85%,欧洲市场占9%左右。 在非洲各国中,肯尼亚花卉生产和出口增长最快。2002年肯尼亚花卉产值达1.9亿欧元,占非洲花卉生产总值3.16亿欧元的60.13%。肯尼亚本国花卉消费极其有限,主要是出口。肯尼亚花卉出口跃居世界第三位,其主要措施:一是目标市场明确,并由行业协会牵头,统一组织出口。肯尼亚花卉出口定位在欧洲市场。肯尼亚花协是本国花卉生产者自己的组织,会员企业的花卉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协会负责组织,通过荷兰花卉拍卖市场进行出口,这是会员企业出口的主渠道。这种组织方式,有利于把握出口质量、协调出口价格。二是因地制宜确定花卉出口产品。切花月季和热带花卉是肯尼亚花卉生产和出口的主打产品。肯尼亚生产的小花型和中花型月季,已经成为荷兰同业者强劲的竞争对手。三是与出口大国荷兰密切合作。近几年,荷兰正在提倡和实施观赏植物环保生产(MPS)认证。对此,肯尼亚积极响应,要求花卉种植者按照环保标准规范生产。2003年6月,肯尼亚在荷兰举办了“肯尼亚花卉节”,主题是“以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生产花卉”。这一举措,赢得了荷兰给予的优惠待遇。荷兰政府决定,免除肯尼亚花卉产品进入荷兰拍卖市场的检疫费。与其他国家相比,肯尼亚降低了出口成本,提高了国际市场竞争力。
我国花卉业喜中有忧
据农业部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达33.4万公顷,销售额294亿元,鲜切花产量90亿支,盆栽植物15.9亿盆,出口创汇8283万美元。
分析我国花卉业发展现状,有喜有忧。 喜之有三:一是国内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与2001年比,观赏苗木的销售量从37.47亿株增加到54.55亿株,增长45.58%;鲜切花从37亿支猛增到90亿支,增长143%;切叶从2.37亿支增加到4.55亿支, 增长92%;盆栽植物由10.5亿盆增加到15.9亿盆,增长51%。二是花卉生产水平明显提高。2002年保护地栽培面积达2.36万公顷,较上年增加6633公顷,增幅为35.08%。随着生产设施的不断改善、栽培技术的逐步推广,以及生产经验的渐渐积累,花卉质量大幅度提高。一些鲜切花,如百合、月季、香石竹、菊花等,一些盆花类,如蝴蝶兰、火鹤、一品红、杜鹃、凤梨、四季海棠等,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标准,基本可以替代进口。三是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脱颖而出。一些高学历、有思路、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不断进入并掌管花卉企业,他们力求把企业做强,而不是盲目求大。这些企业,将是带头规范自身行为、营造有序的市场环境、提高我国花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 忧之也有三:在今年全国花协秘书长会议上,江泽慧会长提出了值得研究和思考的三大问题:一是发展速度问题。2001至2002两年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增加了18.69万公顷,超过上个世纪后20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增长的总和。目前,苗木市场已经出现区域性或结构性过剩的苗头。应该警惕,不能让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龙柏烧狗肉”的悲剧重演。近两年,鲜切花销售价格持续大幅度下降。价格下降的原因有很多,但低水平过剩生产是主要原因。如何把握好我国花卉业的发展速度,值得研究和思考。二是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问题。目前,花卉生产面积超过5000公顷的有16个省(区、市)。分析这16个省,产品结构大多趋于雷同。这样的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合不合理,值得研究和思考。三是花卉扶持政策和科技支撑问题。一些花卉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复杂、庞大而有序的花卉产业群。产业群是一种新的资源组织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形成核心竞争力。如何从政策和投资方向上逐步引导我国花卉产业群的形成,值得思考。进入新世纪,国际花卉市场竞争已经转向“科技战”。我国花卉科技含量低,品种、技术、管理相对落后。如何加快我国花卉业的科技步伐,提高花卉科技贡献率,也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解忧的权宜之计
要逐步解决好上述三大问题,引导我国花卉业健康有序发展,应该三管齐下,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专业媒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政府部门要加强行业管理 一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扶持政策。扶持政策要与总体发展思路、发展方向、阶段性的目标相一致,要体现支持什么,限制什么。我国花卉业的发展思路和方向是:近期靠低成本竞争市场,中长期要形成和发挥品种优势。在政策和措施上,就要重视搞好区域布局,确定合理的产品结构,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同时,要增加花卉科技投入,把重视育种和技术研发推广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二是要加快制度建设。目前,生产盲目发展、市场无序竞争,主要是行业管理制度上的空白点太多,已经制定的管理办法,也缺乏贯彻执行的力度。这项工作亟待加强。三是要做好角色的转换。有的地方政府,重微观层面的参与,轻宏观层面的管理。应该调整定位,把该抓的事,抓出成效,不该管的事,彻底退出。这对引导行业有序发展,促进公平竞争,迅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非常有利的。 行业协会要强化服务意识 就中国花卉协会的历史和现状而言,应着重做好转变观念、调整思路、选择好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几方面的工作。近两年,协会已有行动:一是提出要做好两个转变,就是由替政府“说话”转向与政府“对话”,由“不与企业争利”转向“为企业争利”。过去协会比较重视替政府说话,为政府办事,成为政府管理职能的延伸。今后,协会要重视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关系,及时向政府反映企业的要求。协会不与企业争利是本分,为企业争利是责任,应在继续保持不与企业争利的原则上,为维护企业利益多做些工作。二是调整分支机构的设置思路。中国花卉协会于2001年成立了零售业分会。今、明两年计划筹备成立批发商、鲜切花、盆栽植物和观赏苗木四个分会。与原有的分会比,新成立的分会有两大特点:一是会员来自于同一领域(同业者)。比如,零售业分会的会员都是花店业者。二是在分会常务理事中,同业会员占80%。这种组织形式,对协会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服务,加强行业自律是非常有益的。今后,协会应在转变观念,调整思路的基础上,不断推出符合企业需要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把协会真正办成企业之家。 专业媒体要注重正确引导 专业媒体是花卉企业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的重要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说,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是专业媒体的责任与方向。专业媒体要肩负起社会责任,把握好办报(刊)方向,应时时处处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行业的真实情况。媒体不仅是成绩、经验的传播者,也是行业走势的预测者,更是潜在危险的发觉者。有一位新闻界的专家说得好,记者就是船头上的 望者,要 望的是激流险滩。我们的专业媒体,也应该注重研究和报道行业发展的潜在问题,不能讲成绩,金光闪闪,说问题,流于表面,甚至只报喜不报忧。二是经营方针不能违背办报(刊)宗旨。媒体不能忘记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必须以此为前提来考虑经营范围。如果毫无边界,甚至与同行企业之间,以利益关系论亲疏,那就很难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就会失去媒体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