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花友社区 花讯首页 健康养生 饮食健康 查看内容

鱼群掠过村庄上空

2013-2-6 19:47| 发布者: 舒云| 查看: 157| 评论: 0|原作者: 韦 佐|来自: 防城港日报

    我喜欢观赏鱼群游动。都说鱼是水之花,那么鱼群游动该是百花盛开的春天般的场景了。本来这场景很悦目,很风花,当然也很诗意。可我到底只是一个“食用”主义者:如我等凡夫俗子,爱鱼的方式最终还是落实到胃。

    当然,我并不因为要吃鱼才去大化,但在大化,我的的确确美食了好几顿鱼。因此,回到四周是海水和游鱼的岛城,我的胃不时要怀念大化的烤鱼摊了。

    其实,我吃大化的烤鱼还是第一次。8月中旬,广西作协、大化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文化名人大化行”采风创作笔会,我作为人名忝列其中。8月13日深夜,在距离大化电站大坝外数百米远的红水河边,我们十来人落座在一家风味烤鱼馆前。聚首大化,大家找不到不喝酒的理由;而且,我们还有个隆重的守候,那就是等待苏童从深重的夜色里钻出来。当时,早过子夜时分,太佬凡一平斜坐在并列排开的方桌边,夹着烟支,眨着半醉的眼,不时回应“敬凡老师一杯”的小兄弟;每隔一二十分钟,他便用都安话叫潘红日或潘莹宇打东西的电话,追查他们一路的行踪进度。

    8月14日半夜两点左右,一辆小车在烤鱼摊前停住。一帮人打家劫舍般包围上去,像从车里揪出苏童、东西和车尾厢里的行李。行李被送往宾馆,人像被押送到新摆布的烤鱼摊旁。苏童高个,保持着每根都垂直头皮的短发,黑框眼镜,牛仔裤,浅紫色短袖上衫。目光平和友善,甚至带有若干腼腆和羞涩。对于所有第一次前来敬酒的人,他都逐一举杯起身回应。桌上绝大多数人虽第一次和他喝酒,但大家好像都跟他喝过多年酒似的,毫不拘束。13日晚上,苏童由南京飞南宁,下飞机上车,直奔大化,好像专门为不辜负啤酒和烤鱼而来。当然,我知道江南人苏童,喜爱鱼,更喜爱每一条流淌的河流和它的全部秘密。

    那晚过后,除早餐,中、晚餐都食有鱼;在库区的水上船家,则是一顿全鱼宴。连续三晚夜宵,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围坐到烤鱼摊旁。为烤鱼、啤酒、文学或非文学,当然,还因为众多老乡难得的一聚,再聚,三聚。

    作为地级河池市下辖的大化县人口40多万,70%为壮族。作为讲壮话长大的河池人,我自小就听惯邻居都安县(后一部分乡镇划归大化县)兄弟开口必“艾巴乜”,因此一到大化,听着近似的家乡话,坐吃老家一样的河鱼,倍感亲切。

    我老家在桂西北丘陵地区的坡野上。村庄远近的山谷里溪涧流淌,溪水中游动着小鱼、小虾、小蟹和山蛙;一条很不著名的刁江日夜从村庄下千米以远的深谷低处流过。少小时,河水“清且涟漪”;每年初春时节,也当会有“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景象。其实,只要两岸植被良好,河水清澈,天生天养的鱼,蒸焖煎煮都各臻其鲜,让人咋舌。但在炎热季节,新打来的河鱼无法保鲜。因此,鲜吃一顿之后,其余全破肚清洗,抹少许细盐,用编成小栅栏状的两排竹片将生鱼排列,夹好,四角用细篾片扎住,放在余火上烘烤,直至近于干燥,可存数月而其味不变。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到公社中学念书,米菜自带。菜是腊肉炒烤鱼、黄豆,干、咸、辣,最大限度地填装在一个大玻璃瓶子里,沉甸甸地,管一周六天下饭用。我好鱼食。念初中时曾潜水摸鱼,右掌夹在石缝里差一点抽不出来,几乎要溺命。用了3年的干菜瓶洗得再干净,一股带着烟火味的鱼香仍若无若有,仿佛鱼味已渗透到玻璃里。

    秋冬时节,新打来的河鱼经自制的茶籽油煎焖之后,加上黄豆、香菜、蒜苗等配料,放在炉火上,铁锅里生辣而焦香的鱼味,穿过泥土墙的裂缝,传布半个村子。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刁江就被上游流下的洗矿水染成了“黑龙江”,鱼虾绝迹。多年过后河水是变清了,但不知河里有没有鱼虾。因此,吃大化烤鱼,隔断了二十四五年的记忆仿佛得以重续。当然,无论多少年过后,河鱼的鲜美和烤鱼的焦香仍会一脉相承,经久不息。

    我想,晚餐之后再以啤酒烤鱼飨客,这该是大化县城人的饮习。即便天气炎热,仍架上一尺见方的铁炉,铁炉里放着侍弄好的煎鱼,包括薇菜、竹笋、花生、鱼腥草、薄荷、芫荽、姜辣等配菜配料,炉下烘着火炭,算是一个比较温和的火锅。但冻啤酒冰凉,红水河夜风送爽。杯酒人生,阔谈畅饮,所谓地理天文,今古传奇,新闻逸事,食色男女……岂不快哉!

    都说吃水不忘挖井人,那么吃大化鱼当念红水河。

    其实,红水河似乎够不上名河,也不算一条彻头彻尾的河。它的流经地在贵州、广西之间,其长度、知名度远不及黄河,但水量却是黄河的近3倍,是中国第三大能源大河红水河,并已成为西电东送的最大能源基地。而今的每个昼夜,东部地区众多工厂无数机器奏鸣如歌,广大城乡万家灯火璀璨如花,但不知会不会有人会偶尔想到这一条广西的母亲河。

    五六十年来,那些高大全的歌词里百咏不厌的只有太阳月亮、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记得我念小学时唱过“红棉花开红万里/红水河畔歌声起/……千歌万曲歌唱毛主席……”(《壮族人民歌唱毛主席》),此外,好像就没听过其他歌颂红水河的歌曲了。即便在广西,红水河对于许多中青年人也够不上耳熟能详,遑论更年轻的一辈了。当今,除旅游经历的景区存些记忆,还有多少人会关注似乎与他切身无关的山河?

    但大化人不能没有红水河,大化县就因红水河、特别是红水河上的大化、岩滩两座国家大型电站而立。两座电站库区湖水长度分别超过80里、110里,水至深处分别为50米、70米。大化贵为中国观赏石之乡、世界瑶族文化之乡、水电之乡、硅石矿之乡和淡水养殖之乡。不用说,其中的水电之乡、淡水养殖之乡就由两座电站造就。红水河穿越云贵高原余脉和大化县境峰丛,一路奔泻,势如飞瀑,滩险水湍。若不是拦起一道道河坝建设电站,原本泻金流银的水电资源一定会付之东流;当然了,不知还有多少鱼虾随沙泥俱下流归大海。河两岸的人和远客,哪能吃上那么众多的红水河鱼。

    我们似乎无法也无须去考究红水河两岸的人食鱼的历史。但如要漫说人类食鱼的历史,那可谓与生俱来。据说,孔圣人就爱鱼,尤爱鲤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孟子时代的鱼排位竟在熊掌之前,会不会那时熊比人多?战国时,冯谖在孟尝君那里做门客,起初餐餐吃素,他便弹剑长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要是冯谖吃不上鱼,也就没有后来为相几十年的孟尝君了。食有鱼竟事关一个人的命运前程和一个王国的江山,为人所难逆料,虽然这只是个例。

    古往今来,关于食鱼的诗文典故不知凡。足见好食鱼的胃口,上至帝王将相,下自斗升小民。最美味的鱼食,不一定是皇宫御制,而在民间。就像杨贵妃吃荔枝,远不及果农站在枝头上现吃来得新鲜。当然,我不是因此要说“天下第一鱼”出自大化,或说大化鱼“天下第一鲜”。但在大化,在红水河边就一定能吃上最鲜美的大化鱼,虽然大化鱼来之不易。

    对于石山占全县总面积的90%而耕地面积极有限的大化,对于山民每一年旱情尤其严重的大化,每一片耕地、每一片水域都弥足珍贵。当年,为服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全县近10万人成为移民,他们牺牲了家园和良田沃土。电站建设之前,江水河河谷一带本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但电站大坝蓄水开始了,水位就一点一点地攀爬上去了。水渐渐地漫过院前的池塘,漫过祖屋的墙脚,漫过门坎、木窗和窗前的蕉林,漫过屋后的菜园和屋顶,漫过村头古榕的枝丫和鸟巢,漫过延伸到半山腰上的梯田和牛羊杂沓的脚印……三五米,三五十米,六七十米。一个雨季过去,几百年来,那些鸡犬相闻、风景如画的美丽村落变成了水世界,变成了水底村庄。能浮游到水上的,只有竹排和船只,还有搁置其上的一张张渔网。在六七十米高的碧波上,鱼群正从他们先祖居住过、自己居住过的村庄上空一一穿过。这是现代水电工业创造的近于神话的图景,但却是库区移民的现实。

    良田失去了,库区却因此新增20万多亩水域,所幸能可利用的有10万余亩。库区水面平如镜,水质优良,天然饵料多,无污染,是渔业养殖的理想之地。而大化的“北景生态鱼”品牌,已获得国家技术监督总局和国家农业部的相关认证,并打出了广西,走向了全国。可谓大石山里出渔民,大石山里出名鱼。

    而今,那些从村庄上空穿过的鱼群,那些在高峡平湖里自由生长的鱼群,已发展为初具规模的渔业。因此,在大化吃鱼,我不由感激红水河,感激大化库区人民,并衷心期望他们能真正享受到相关的安抚和优惠政策,真正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成为新区的主人,成为共享红水河烤鱼的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4-30 13:45 , Processed in 1.12609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