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千古佳句,意在咏梅,足见梅之古矣。在这个赏梅时节,全国唯一的一座古梅园已落户武汉,158棵古梅树,以独特神韵吸引着八方来客;800岁高龄的古梅“国魂”,更是东湖梅园的“镇园之宝”。古梅本就老态龙钟,又何以能移居江城?长途跋涉后,再定居江城,会否水土不服?本报记者带您走进古梅园,一起聆听“梅”故事。 8批人马找了几个月 万里长征“海选”古梅树 2月6日,东湖古梅园对游客开放,成为今年东湖梅花节的亮点。古梅园分古梅花区和古蜡梅区,超过百年的古梅花树有158棵,其中18棵树龄超过300年。最古老的一株树龄达800年,是名副其实的“梅祖宗”。在东湖梅园门口,如果不是听专家讲解,很难想象随便一棵梅树就有七八十岁。 东湖梅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高复生说,早在上世纪70年代,梅园的一些专家们就开始在全国寻访古梅花树,并建立档案。但由于一直缺乏资金,古梅园便只能在专家们的脑海中“暂存”了三四十余年。 去年初,东湖梅园将筹建古梅园的消息终于落定。4月中旬开始,梅园便派出两队人马,首次踏上了大规模的寻访之路。其中,一队前往云南、贵州、四川以及广东,一队人马前往安徽、浙江、江苏一带。据悉,这些地方正是我国以及世界上野生梅的源生地,梅花资源丰富。“我省襄樊的保康,也有个野生蜡梅保护区,我们派人三次前往深山老林寻访。” “首批寻梅就好比‘海选’,在野梅源生地几乎是挨家挨户寻访,然后拍回照片,再由专家进一步挑选。”东湖梅园高级工程师晏小兰说,古梅选择有几个条件:生命力较强,移栽后能够成活;从欣赏的角度上讲,要有古态,开花要旺盛。 去年8月,寻梅队伍再次出发,高复生二下江南。对这个日子,他记得很清楚,是8月9日。“在浙江时正好碰到台风‘莫拉克’,狂风暴雨,皮鞋当成雨靴穿。”说起当时的情况,高复生显得云淡风轻。但有数据说明了他们的辛苦:这一趟,他们仅在浙江省内各地来来回回就跑了近9000公里。 东湖古梅园的“镇园之宝”――800岁的古梅花树,便来自浙江台州。高复生告诉记者,这棵古梅花树的原主人是个私人老板,因喜爱梅花,便专门租了二十多亩地用来养梅、玩梅,800年的古梅是他自己多方搜集而来,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十分不易地存活下来。 来之不易,自然就舍不得。“我们家仅靠收房租每年就有几百万元,不缺钱花。”古梅的主人开始一口回绝。为了说服他出售这棵古梅,高复生一行人费了不少口舌,最终他忍痛割爱。 前天,记者在古梅园看到,这棵取名为“国魂”的古梅,树干遒劲,尽显沧桑。据专家介绍,“国魂”原品种是野生梅,开白色的花,为了观赏效果,后来嫁接了美人梅品种,属于晚花品种,现在还未到开花的时候,届时会开出红花来。 园内一棵不甚引人注目,但树龄也有200年左右的古梅来自浙江溪口,为了让它来武汉落户也颇费周折。它原是种在一家农户的院子里,被东湖梅园专家在当地挨家挨户寻访时一眼看中。农户主人很自豪地告诉专家,这棵树是二三十年前从深山移植回来的,经过培育长势不错,“方圆几十里就数我们家这棵梅树长得最大,开花旺盛。”专家现场鉴定,这棵古梅最少也超过百岁。为了说服农户出售,专家们两天上门三次做工作,农户好不容易松口了,结果临到上车时又变卦。几经周折,才让这棵古梅来到武汉。 记者了解到,为了引进近200棵的古梅花树、古蜡梅,东湖梅园先后派出8批人马外出寻访了几个月,仅引进古树的费用就达五六百万元。 长寿树也怕伤筋动骨 “活古董”享受ICU护理 我国古梅,历史悠久。其中有代表的是楚梅、晋梅、隋梅、唐梅和宋梅,有五大古梅之说。目前,有的已经枯死,有的仍岁岁开花。 梅花属于长寿树种,以曲为美,以古为贵,一般可活数百年甚至千年以上。虽然是花中的“寿星”,但为何数千年的种植史,可以保存下来的“老梅仙”依旧寥寥可数? 晏小兰解释,很多存世古梅都是生长在深山野林中的野生梅花,要将这些“活古董”移栽到现代园林中供世人观赏,难度十分大。而且,一个严峻的现实是,野生古梅越来越稀缺。 “古梅虽长寿,但也经不起伤筋动骨的折腾。”晏小兰说:“将花农千辛万苦移栽的古梅,二次移栽到武汉,我们感到责任特别重大,不敢有丝毫闪失。”不仅在运送过程中用麻布、草绳和麻绳层层包裹、捆绑,尽可能保护树枝在运送过程中不被折损,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今春江城市民能否看到怒放的梅花。而且,为了预防水土不服,根据树根的大小,移栽过来的“土球”直径至少都在1.5米以上。 “古梅犹如耄耋老人,新陈代谢功能比较缓慢,所以我们必须悉心照顾。”在古梅运进园子后,梅花专家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其进行体检,看各个根系分支是否健康。之后,将筋脉已经坏死的部分剔除掉,涂上伤口愈合药剂和消毒剂,“因为梅树病虫害较多,古梅经历悠久岁月的磨砺通常都已伤痕累累。正好趁着移栽的机会做做体检,‘动手术’则是为了移栽后更加健康”。 晏小兰说,在武汉的气候条件下,古梅最难过的就是夏天。“我们对它采取的是‘ICU(重症监护)’式护理,不仅要做好防晒遮阴工作,水肥管理等方方面面都格外精细。” 据介绍,古梅专班管理人员目前有数十人,专家组5名成员中,2人是正高级专家,平均每人定向管理3棵梅树。 成活率仍是未知数 能活八成就创造奇迹 目前从国内来看,古梅移栽后的成活率很低。梅园专家介绍,青岛梅园曾买了200多棵古梅树,只成活了三四十棵;昆明黑龙潭公园有几棵古梅,开始几年长势不错,结果过了几年却死了。无锡梅园也曾引进了20多棵古梅树,结果只成活了半棵。“真的只活了半棵,半边枯死,半边开花,倒也成为一景。”专家说。 晏小兰说,古梅树经过上百年的成长,其根系已是盘根错节,十分庞大。为了能移栽,便要断其根系,但如果一下子把根系全部断掉,古梅很难成活。因此,断根也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一般而言,第一年断掉三分之一,第二年再断掉三分之一,第三、四年慢慢把其余的根系断掉,然后再慢慢培育。所以一棵古梅的成功移栽最少得在五年以上。“我们的目标是,希望这批古梅的成活率达到80%,如能成真便是创造奇迹了。”东湖梅园专家坦承,这批古梅的成活率到底有多大,心里也没底。毕竟这些古梅如何适应武汉的土壤、气候,都是需要专家攻克的难题,只能一边栽培一边摸索经验。 专家称,古梅断根后,发根能力弱,经过几次移栽后其发根能力更弱了,吸收水分的能力也有限,如果水分不足,便很容易枯死。“别看有些古梅今年开花了,长势不错,但有可能明年、后年会慢慢枯死,养育过程中稍有不慎,便后果很严重。” 江城赏梅正当时 老态龙钟倍添神韵 “为什么古梅都是大树桩子,上面的枝条明显不是‘原配’?”一些对梅花习性了解不多的市民会有这样的疑问。 专家介绍说,古梅在第一次移栽前,都是野生梅花,像东湖梅园内的古梅大多数都是江梅品种。为了让其更具观赏性,古梅在移栽后,园艺师们会进行嫁接,让其开出更加娇艳的花朵。在东湖梅园,大多古梅都是原生态的,只有少数是嫁接了其它品种。 梅花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赏梅如何抓住最佳时机呢?过早,含苞未放;迟了,落英缤纷。古人认为“花是将开未开好”,即以梅花含苞欲放之时为佳,故名“探梅”。一般以惊蛰前后10天为宜,时下正是江城赏梅的最好时段。 由于前段时间气温快速转暖,近日东湖梅园内许多早花品种已经陆续绽放,前来赏梅的游人也一天比一天多。记者了解到,今年春节黄金周,赏梅的游客比去年同期多了一倍,即使是在初一至初三的雨雪天气,梅园里每天也有近万人,皆是从广东、香港等地前来。 古人云,“梅以形势为第一”,即形态和姿势。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梅花树皮漆黑而多糙纹,其枝虬曲苍劲嶙峋,有一种饱经沧桑、威武不屈的阳刚之美。 800年树龄的“国魂”老态龙钟,60多厘米的古老树干上,嫁接上的美人梅正含苞待放。一些游客感慨,“好一个枯木逢春!” 在其不远处,一棵古梅的主树干经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几乎被掏空,只剩树皮,但还在顽强生长,在其身旁一棵明显年轻许多的枝干生长得十分旺盛。可喜的是,同根生的两棵梅树均已花朵绽放。据专家估算,这棵古梅的年龄有两三百年,旁边的小树也有五六十岁。“我们给这棵古梅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老少配’,恰似一位老人和年轻的‘小伴儿’两情相悦,情意绵绵。”晏小兰笑说。 据专家介绍,古梅的植株特别粗大,非数百年绝难长成。250年左右的古梅树干,才出现扭曲现象,且树龄越高,扭曲程度越大;树干劈裂,木腐中空,树洞透光,百年以上的梅树心腐现象屡见不鲜,且树瘤星布――树龄越大,树瘤越大越密,且常与扭曲现象并存;树皮纵裂沟深,多面隆起突出等,都是古梅的独特看点。 就在前不久,江城下了大雨,记者还在担心梅园的景致会遭到影响,工作人员笑着说:“只要不是已经快开败的花朵,下大雨不仅不会带来不利影响,雨过天晴后梅花还会开得更艳更美。”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其《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如今,人们观赏梅韵的标准,则是“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这个冬春交替的季节,恰逢江城古梅园对外开放,市民将有幸欣赏到极其难得的“梅韵四贵”。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5-2 08:54 , Processed in 0.97428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