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红蜡虫,红粉蚧,红虱子,红蚰。 目科:同翅目,蚧科 学名:Ceroplastes rubens 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市室外和北方温室内均有发生。 危害植物:月桂、栀子花、桂花、蔷薇、茶梅、月季、玫瑰、山茶花、八角金盘、樱花等 为害症状: 形态特征: (3)若虫:初孵若虫扁平椭圆形,前端略宽,淡紫红色,长约0.4毫米。后期蜡壳为淡紫红色,周缘呈芒状,背中央脐眼处为白色。 (4)蛹:前蛹外被有一层长椭圆形蜡质,暗紫色;薄茧,又 称“假蛹”。蛹形状与前蛹相似,紫红色,长约l毫米。 生活史: 防治方法: A:人工防治:发生初期,及时剔除虫体或剪除多虫枝叶,集中销毁。 B:园艺防治:及时合理修剪,改善通风、光照条件,将减轻危害。 C:药剂防治: 5月下旬至6月,8月下旬至10月上旬用30%强力杀蚧600倍液、20%杀扑磷·噻800~1000倍液喷雾,连续3次。红蜡蚧若虫孵化期长达3~5星期,故喷洒药剂也需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药剂可选用25%喹硫磷乳油800~1 500倍液,或20%稻虱净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50%杀瞑松500倍液等。 D:检疫防治:加强苗木引入及输出时的检疫工作。 E: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例如蜡蚧扁角跳小蜂、单带巨角跳小蜂等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5-4 04:57 , Processed in 0.07819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