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200多年栽培历史的甘肃永登苦水玫瑰,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商品生产,却至今没有商标注册;有着70多年的市场“经验”,却没有一套健全的销售网络;苦水玫瑰油香型独特,却因达不到国际标准而被无情地拒于市场门外。请看报道----- 西出兰州40公里,便是闻名全国的“玫瑰之乡”甘肃永登苦水镇。 端午节前后,正是苦水玫瑰的收获季节,可花农却眉头紧锁,苦等客商。苦水镇玫瑰销售公司王主任告诉记者:“目前镇上至少有50吨干花蕾压在农民手中。” 永登栽培玫瑰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当地特殊的土质、水、气候等自然因素养育了具有亚洲独特香型的“苦水玫瑰”。其抗逆性、产花量、含油量均可与国际上久负盛名的保加利亚玫瑰相媲美。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苦水玫瑰就已进入商品生产。20世纪80年代初期,省、市、县都把玫瑰当作拳头产品,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发展,苦水玫瑰很快由零星种植向连片化发展,并迅速向周边地区辐射。20世纪80年代末,永登玫瑰种植面积达到8100亩,农民仅玫瑰花收入就达256万元,玫瑰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0%。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缺乏对市场行情的了解,再加上盲目发展,不过三四年时间,永登玫瑰一下子从巅峰坠入谷底。玫瑰油出口锐减,花价大跌,后来干脆无人问津。 在国内市场渐趋饱和的情况下,为了让苦水玫瑰走出困境,当地政府开始将目光瞄向国外。但是,永登玫瑰油中的香茅醇过高,与国际通用的法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等国的香型不符,不对外国消费者的口味。当地政府、玫瑰研究单位虽花费很大精力改变玫瑰香型,但仍达不到国际香型标准。 离开国际大市场,玫瑰油的大规模开发只能是雾里看花。 由于生产的玫瑰油卖不出去,20世纪90年代初,永登曾与甘肃一家酒厂合资建起了年生产能力2000吨的“玫瑰露酒厂”,同样因缺乏市场调查和对消费对象的研究,销售出现问题。农民看到无利可图,便大面积砍挖玫瑰,成片的玫瑰田消失,玫瑰油厂被迫关闭,鲜花也不再作为炼油原料。“玫瑰之乡”名存实亡。 对于这种独特丰富的资源,永登人实在舍不得放弃。苦水镇党委书记王道显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玫瑰的初期培植费为400元,二至三年进入产花期,进入产花期后,每年化肥、水费的投入不足百元,而且产花期可长达10年,投资效益明显。虽然近几年价格一路下滑,但如果按每亩最低收鲜花蕾200公斤,目前的最低价每公斤5元计算,每亩的纯收入还在1000元左右,除去投入,还是比种粮食划算。 历经市场洗礼,近几年,永登玫瑰又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苦水镇的玫瑰种植面积已恢复到6500亩,全县面积也有1.5万多亩。当地政府想方设法为这个支柱产业拓展销售渠道,并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玫瑰花蕾的销售一度看好,最好的2000年,鲜花蕾、干花蕾、鲜花每公斤分别卖到了16元、70元和13元,远销北京、天津、武汉、广州等地。 然而,苦水玫瑰重获新生的同时仍旧面临许多问题:有着70年的市场“经验”,却没有一套宏观调控的健全的市场信息网络,产品到底销到了哪里?价格几何?有着200年的栽培历史,却从没想过注册商标,进行品牌保护。 苦水玫瑰的最大出路是深加工。王道显算过,生产一公斤玫瑰油,如按旧工艺需2500多公斤鲜花,100公斤玫瑰油就可解决25万公斤鲜花的出路问题。但玫瑰油怎么销售?虽然苦水玫瑰香型独特誉满业界,但从未制定过产品标准。没有标准,更难敲开国际市场的大门。 近日,甘肃省副省长杨志明深入苦水玫瑰种植区,就推进苦水玫瑰特色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快制定中国苦水玫瑰国际标准,力求尽快打开国际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