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秋,当时的中国花卉协会会长何康同志在全国评选国花新闻发布会上说过,国花是国家安定、民族兴旺的象征。把国花确定下来,对推动两个文明建设,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进取心和自豪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时,在中国花协的正确领导下,各省市掀起了广泛的国花评选热潮。大家就国花评选意义与评选方法,发表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并就一国多花的方案,取得了比较一致的意见。由于种种原因,国花评选未能列入翌年人大会议议程。至今,9年时间过去了,与时俱进,国家形势大好,正向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是评选国花的最佳时期。 首先,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评选国花应视为一项大文化的建设项目。世人一向把我国称为“世界园林之母”。远在唐代,人民心目中就有了国花,著名诗人刘禹锡在《赏牡丹》诗中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再往前看,儒圣孔夫子称兰为“王者之香”,百姓称之为“国香”。百花之中只有这两种花冠以国字。某种意义上讲,此两种花是人民心中的国花,只是没有通过法律手续而已。清代慈禧太后曾敕定牡丹为国花,后在颐和园排云殿东侧的仁寿殿处,修筑了牡丹台,亦叫国花台。 纵观我国历史,国治则园治,国乱则园荒。花卉园艺随国之兴衰起落,有象征意义。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戴逸认为,中国历史曾出现过三个盛世:一是西汉文景之治,由文帝、景帝、武帝至昭帝、宣帝,时间是公元前179-48年,约130年;二是唐太宗贞观之治,至唐玄宗三年,前后120多年;三是清代的康雍乾盛世,从康熙元年至乾隆六十年,乃最兴旺之盛世。康熙时全世界白银12万吨,一半流入中国,主要靠丝绸、瓷器与茶叶出口。三个盛世,国泰民安,祥和幸福,社会上盛行修园养花。唐代《开元天宝遗事》记唐明皇与杨贵妃酒醒共赏牡丹时曰:“不惟萱草忘忧,此花香艳尤能解酒。”由于皇家对牡丹的钟爱,宫廷栽植兴盛,很快便发展到民间广植。一到牡丹放花,长安城里三条九陌,真乃“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唐·白居易《买花》)。古时盛世的观花习俗,延续至今乃处处可见。广州的年宵花市,据说起源于清代盛世,当时广州处于对外开放前沿,繁荣昌盛,花草繁茂。每逢临近春节,都在城里街道举办年宵花市,百姓倾家出走观花,一派欢乐景象,没人不叫好的。惟文革期间,经济萧条而停止。到了20世纪80年代经济好转,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年宵花市亦恢复起来,且愈办愈好。花市成为广州品牌,象征城市的一张名片,国内外皆晓。在国外,我曾经参加过日本樱花节。三月初,东京的樱花盛开,百姓都到花荫下赏花、欢饮、歌舞,不亦乐乎。最热闹的上野公园,满园花色满园人,朋友,家人,外地人,本地人都在花下欢饮,尽情歌舞。全东京人都为樱花盛开而陶醉,至天亮仍依依不舍,情景感人。借花生景,借景生情,祥和欢乐,精神振奋,心情欢快,这种健康的精神文明,对社会的正面影响是无可估量的。此外,花卉又是物质文明,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花卉已经成为一项大的产业,年产值上千亿元人民币。仅广东的陈村花卉世界今年春季的订货会就签订了26亿元人民币的合同。花卉事业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形势很好,振奋人心。现在评选国花正是时候。 1994年春季起,中国花卉协会领导发动开展评选国花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在上级统一布置下,兰花分会与各省兰花社团紧密联系,动员兰友们充分发表意见,在有关报上发表了近30篇文章。并先后征集了100万人的签名,推荐兰花为国花。我们兰花分会领导,多次开会研究,考虑到我国幅员广阔,花种众多,大家认为一国五花为好。上书建议牡丹、兰花、荷花、菊花、梅花为国花。牡丹象征富贵荣华;兰花清韵隽永;梅花气概坚贞;荷花清廉自洁;菊花不畏艰难。一国五花,象征五千年文明,五大民族,五星红旗。这样可以更好地从地域上和季节上涵盖辽阔的国土,照顾各主要民族的情绪。当时几个兰花分会领导都一致赞成,并推举我去向广东省有关领导与社会知名人士汇报。当年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原朱德同志的政治秘书陈友群,原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梁柯平都同意我们兰花分会的建议,并签了字。我于1994年12月初把这份签名的建议书电传给中国花卉报发表,亦在分会的刊物上发表。全国各地的兰友多数都表示赞同我们的推荐。兰友们都是自觉自愿做这项工作的,不花国家一分钱,更没有去什么风景胜地游览开会研究这项工作。9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还是怀着当年的激情表达我们的主张:一国五花最佳选择。希望尽早把国花评选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