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是“花中之王”,而敢于与牡丹争芳斗艳的就是芍药。 然而,在人们的心目中,牡丹似乎比芍药高贵得多。这种贵牡丹而贱芍药的风气起源于唐代。牡丹的人工栽培是唐代盛行起来的,并在国都长安形成了一年一度的“牡丹热”。表现在文学方面,牡丹也成为诗人们歌咏寄托的热门题材。一首好的牡丹诗一出,便到处传唱。唐文宗时,中书舍人李正封的牡丹诗“国色朝配酒,天色夜染衣”,曾一时为京城传唱的牡丹诗之首(见李浚《前异记》)。罗隐的《牡丹》诗写道:“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意思是说,芍药是牡丹身边的侍从,荷花到哪里去躲避牡丹的芳香呢?总之,芍药在许多唐人笔下只不过是牡丹的陪衬而已。 到了宋代,开始有人为芍药鸣不平了。北宋诗人梅尧臣,首先对“芍药与君为近侍”的说法提出异议:“谁称‘为近侍?宜与牡丹尊!”南宋史学家郑樵又从历史的角度正名说:“芍药者,于三代之际风雅所流咏也。今贵牡丹而贱芍药,不知牡丹初无名,依芍药而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药’。”因此南宋名臣周必大也诗中写道:“芍药名先记《郑风》,那因加‘木’辨雌雄?‘姚黄’,(牡丹一品种)后出今王矣,合把‘黄楼’,(芍药一品种)列上公。”明代诗人吴宽,对唐人贬低芍药的说法更加愤愤然:“妙手何人簇绎纱?平台惊见数枝斜;梁家园里无遗种,吏部庭前得好花。量小莫将深盏酌,眼昏犹用密帘遮;诗中‘近侍,非公论,谁说唐人是作家!”前四句是赞美芍药。后四句是批评唐人:酒量小就不要用大杯子喝,两眼昏花还用密帘子遮着,怎么能看得清楚呢?把芍药说成是牡丹的“近侍”是不公道的,谁说持这种说法的唐人是真正的作家呢? 古人关于牡丹与芍药高低上下的争论,但这一争论却说了明,牡丹与芍药确实都是可以媲美的花中魁首。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5-4 19:53 , Processed in 0.81363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