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花为“媒” 走特色经济之路 日前记者从贵阳市农业局获悉,贵阳市将利用气候等优势发展马蹄莲、非洲菊、蝴蝶兰、大花蕙兰等特色鲜花基地2800亩,在目前年产鲜花600万支的基础上,形成年产特色鲜花1亿支的规模。该规划确定,这1亿支鲜花将成为我市花卉外销的拳头产品,带动农户5000余户,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的农村新型产业。 花农尝到“产业化”的甜头 12月23日,白云区麦架镇青山村。在花农秦怀友的大棚里,记者看到他试种的彩色马蹄莲还处在孕育阶段,但从秦怀友的笑容可看出,他对他的“彩马”充满信心:“这两年贵阳的马蹄莲已经把昆明的马蹄莲挡在了门外,我们下一步想增加马蹄莲的品种,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艳山红镇曹关村的喻礼德因栽种了118个大棚的玫瑰花,成为本地鲜花零售商关注的热点人物,据当地农户介绍,现在是鲜花的销售旺季,玫瑰花的用量很大,特别是情人节要来了,玫瑰花的批发价也会大有提高,今年一支玫瑰的批发价在3元左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仅白云区麦架镇青山村的花农从2002年的13户增加到60多户,大棚也从最初的20个增加到300多个,是什么让农民有信心“叫板”昆明鲜花? 秦怀友说是政府帮他们理清了发展的思路。 据了解,2002年之前,秦怀友和其他的普通农民一样,种植蔬菜是他的主要产业,一亩田一年的收入在2000元左右。2002年后,秦怀友作为村里“胆子大”的村民开始种花,秦怀友说,当时种花的大棚由政府补贴大半,自己出2000元建成,种花的技术由区林业绿化局提供,因为资金、技术都有了保证,养花的决心也就大了起来。现在秦怀友的一亩花地一年的收入比种蔬菜翻了一番,如今他在试种“彩马”的同时开始试种非洲菊,秦怀友说,非洲菊一扎20支的批发价一般可在10—12元,比马蹄莲的利润空间大,根据市场来调节自己的种植品种很有必要。 “在鼓励农户发展鲜花产业时,我们并没有对花农进行全面的包办,而是在提供相关优惠政策的同时,提供技术服务和市场咨询。”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对记者说:“一方面由政府定期组织展览、交易会以及评花、论花等活动,借此招商引资,拓展市场,另一方面又积极帮助企业牵线搭桥,对外承揽城市绿化、园林规划等大工程、大项目,促进生产与经营相衔接,共同培育消费市场。目前,仅白云区就引进花卉企业80多家,并进一步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形成生产、加工、市场有机结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保守估计,乌当的非洲菊目前已占据贵阳至少7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我省鲜花市场上一个闪亮的品牌。”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负责人介绍说。据了解,乌当区花卉业起步于1997年。首批受惠者是新添寨镇叶家庄村民组村民。当年村民们无意间栽种的菊花、鸡冠花等主要用于美化自家庭院的平常花卉,成为我市各机关单位争先抢购的对象。大赚一笔的村民们自己算账:种蔬菜,收入是种粮食的大约5倍,种鲜花,收入又比种蔬菜约高5倍。“醒水”之后的村民们迅速自发地把地里的庄稼大多换成了各类鲜花。 在乌当区政府的强力扶持下,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种植大户迅速崛起,构成了今日乌当花卉产业百花齐放的生动格局。几乎每个乡镇都建立起特色花卉为主体的花卉生产基地,梅花村、桂花村、樱花村等专业花卉村如雨后梨花般绽放。 走高起点、科技带动型的路子 记者在采访贵阳市农业局时了解到,贵阳花卉发展的思路是:选准主导产品,突出区域布局。以生产切叶切花、荫生观赏苗木为突破口,以发展地方优势品种为重点,合理进行切叶切花、盆栽植物、萌生观赏苗木、特用花卉、草坪生产区域布局,实行适地适种,板块生产;以一品为主,数品结合为特色,建设六个花木观赏园区,突出文化艺术品位。 立足资源优势,创立贵州品牌。依靠科技进步,研究开发以蕨类(切叶)、火棘(盆景)、石蒜、杜鹃、百合、山茶、木兰、荫生观赏植物等为主的花卉优势品种,下大力创立贵州特色花卉品牌,推进贵阳花卉产业的持续发展。 按照大众花卉占据省内市场,高档花卉面向国内市场,品牌花卉走向国际市场的“三大市场”思路,优化生产结构。一是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不断扩大中、高档大众花卉的生产规模,逐步提高自给率和省内市场占有率。面向特殊市场,生产时令花卉,如清明期间的墓地花卉、情人节的玫瑰(月季)等,满足大众消费需要。二是充分利用贵阳的气候优势、运用高新技术和温室大棚等先进设施,按照花卉产品标准,重点生产切叶类、球根类及其它高档花卉和荫生观赏植物,进入国内市场。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利用资源优势,重点培育蕨类植物为主的切叶,微型火棘盆景,开发金花石蒜、野生百合的种球、切花、加工等系列产品,创立贵州特色品牌进入国内国际市场。 扶持两个“龙头”,带活一方经济。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思路,推行政府扶持企业、企业拉动生产,生产促进市场的发展机制。政府从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扶持两个龙头:一是科技龙头,立足贵州野生花木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培育新品种,创立新品牌,以科技为动力,推动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企业龙头,政府扶持的企业龙头应是在我市花卉产业中种苗、主导产品生产、花卉加工、市场建设中具有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市场前景好的企业。企业在花卉产业发展中,有计划地吸纳当地农民,将其培育成为产业工人,并带动农户发展花卉生产,推动一方经济发展,致富一方农民。 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灵活。政府组建领导管理机构,对花卉产业实行统筹规划,宏观指导,政策扶持,协调服务,对政府资金扶持的项目实行有效监督和项目考核制度,确保资金安全和提高使用效率,由企业联合组建贵阳市花卉产业联合会,以民主协商、互惠互利、共谋发展为目标,推行行业管理。在花卉主产区,建立农民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花卉产业发展中,积极推行土地流转、项目招投标、发展会展经济和拍卖市场、重奖科技创新等运行机制,加快花卉产业的发展。 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的工作要求,分阶段确定发展目标。三年内完成主导品种布局区域化,花卉生产专业化、标准化,基本形成科研、生产、加工、市场流通环环紧扣的花卉产业化经营格局。五年内提升花卉业的整体水平,使大众花卉上档次,高档花卉上规模,形成切叶切花、荫生观赏植物规模生产,火棘盆景商品生产,百合、石蒜系列产品开发,创一至二个贵州花卉品牌。本地鲜切花市场占有率由目前的3%上升到50%以上。高档花卉进入国内市场,争取品牌花卉走向世界。建成西南地区具有贵州特色的切叶切花(球根类花卉)、荫生观赏植物、盆景新兴市场。建成各具特色的六个花木观赏园区,成为吸引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的休闲、旅游胜地。 到2005年,花卉总面积达10万亩,实现花卉总产值15亿元;亩产值从2000年0.53万元提高到1.5万元;生产切叶1亿支、鲜切花l亿支,城镇人口人均拥有鲜花50支。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4-30 19:17 , Processed in 0.06534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